Alexa

「連白布都沒蓋,直接躺柏油路…」打撈浮屍太震撼,消防員自費百萬研發水域遺體袋,獲總統創新獎

「連白布都沒蓋,直接躺柏油路…」打撈浮屍太震撼,消防員自費百萬研發水域遺體袋,獲總統創新獎
撰文: 朱姵慈     分類:SDGs     圖檔來源:宋明哲提供 日期:2022-04-20

彰化縣消防局隊員宋明哲,自掏腰包並串聯民間資源,完成水域專用遺體袋發明, 一舉改變台灣水域救援的作業模式,榮獲今年「總統創新獎」青年組殊榮。

消防員的工作不只是冒險深入火場,風災、震災、斷橋等急難事故救助,也是他們的責任範圍;除了拯救性命,有時也得與不幸身故的亡者近距離接觸,想完成任務,必須同時擁有優異的體能表現,以及強大的心理素質。

 

今年40歲的消防員宋明哲,從不畏懼救災風險與驚悚場面,唯獨無法忘懷那些在任務中難免遇見、遺體未獲得尊嚴對待的罹難者。基於罹難者理應與倖存者獲得同等「協助」的初心,宋明哲運用下班時間,靠一台老舊筆電的小畫家程式,一筆一筆勾勒出讓救難人員方便使用的「遺體袋」設計圖,期望協助意外罹難者得以尊嚴姿態,走向生命終點。

 

這位不具設計背景、也無充裕資金的基層公務員,足足花了3年時間才完成可用的設計圖。他自掏腰包找廠商試做,讓「水面作業型遺體袋」從腦中構想化為現實;隨後又說服公益團體訂購產品,再捐贈各地方政府消防隊使用,達成將發明落地應用的目標。

 

這項以人為本的發明與鍥而不捨的過程,讓宋明哲獲得第五屆「總統創新獎」青年組肯定,評審讚譽:「面對處處想改善的環境,他不走衝撞體制的激烈道路,而是透過消防員身分、發明作品與獎項光環,讓更多廠商從純然做公益、推廣企業形象,支持個人研發回饋國家社會等動機,發揮產研合作的民間力量潛能。」

 

「所有事情最難的都是踏出第一步,我沒有亮眼的學經歷與地位,曾寄40幾封信給大企業,請他們支持研發都沒有下文,但我沒有放棄……。所以我相信,只要勇敢去努力,小兵也能立大功。」從沒想過能憑發明獲獎的宋明哲,語氣有些激動。

 

宋明哲

消防員宋明哲是台灣消防史上由基層獨立研發裝備,撥發全台救難單位的第一人。(攝影/陳睿緯)

 

一場打撈作業  萌生研發念頭

 

投身消防體系前,宋明哲的身分是聯合後勤司令部陸軍少校補給官,負責八軍團救災人員服裝與寢具調配。擔任軍職時,他就因漢光演習任務,而研究過國內外多款遺體袋,結果發現這項配備多缺乏特殊功能性,且帆布材質放置多年後,易因脫膠沾黏無法使用。

 

2009年,宋明哲曾參與莫拉克風災的救災後勤任務,卻因無法親赴災區救援而感到遺憾,心中萌生轉換跑道從事消防工作,進而在2013年決定告別軍旅生涯,於2015年到彰化縣消防局服務。

 

進入消防體系後的第一次打撈浮屍任務,就令宋明哲深受震撼,畫面至今歷歷在目。那是2016年溽暑,他獲報轄區內水域出現浮屍,抵達現場後,看見一具遺體趴在水深達大腿、不到二坪大的灌溉水閘門間,「跟假人模特兒一樣全身僵直,旁邊是瓶瓶罐罐的垃圾,還有一隻翻肚的烏龜在漂。」

 

接下來的打撈行動,是促使他研發遺體袋的主因。

 

「我們3人跳進水中,徒手用抱的,另外兩人在水面上拉,5個人費盡一番功夫才將遺體放在岸邊,但因葬儀社、警方還沒到,遺體連白布都沒蓋,就直接躺在柏油路上。」宋明哲回憶,「這對罹難者是尊重的嗎?如果是我的家人,我會很不忍心。」他坦言,過往消防訓練只教育如何救活人,沒有教過如何處置遺體。回家後,他反覆思忖,該怎麼設計更好的屍袋來執行打撈作業,保留他們最後一絲尊嚴。

 

顧及亡者尊嚴  救援更有溫度

 

利用下班空閒時光,宋明哲抱著一台N、A、T按不出來的二手筆電,構思半年,用小畫家繪製出水域專用遺體袋草稿,再靠存款與信貸上百萬元,自費產品的樣品、模型、找專家繪製立體3D圖、專利申請費用等;接著,他翻出過去研究遺體袋時,留下傳統遺體袋的西華企業老闆李錦昌的聯繫方式,又花了兩年時間,共同將設計圖化作產品。

 

「李老闆是個70幾歲的長輩,他一開始跟我說搞這沒有意義、沒有市場。」宋明哲笑說,當時吃了好幾回閉門羹,靠用心交陪才獲得認可,讓老闆願意自行吸收製作成本,測試他設計的遺體袋到底可不可行。「一開始做出來的很糟糕,排水網一直破,我們又修改設計,不斷實測到完全不會破為止。」宋明哲說。

 

歷經半年反覆下水測試,輕型、強韌不破網,可用於浮水、沉水、拖帶、吊掛的「全功能水面作業型遺體袋」才終於完成。完成品的拉鍊設計在袋體邊緣就能打開,方便水中裝袋,內層是排水網格;下方兩側各有三條固定帶,可以綁魚雷浮標,以便水面拖帶容易浮上來,船拖也不會有太大阻力,比較好拖行。

 

新型遺體袋研發成功後,下一個問題是,該如何將產品大量生產提供各地消防局使用?宋明哲尋思,遺體處理一向是不被重視的業務,「最佳方法就是直接把裝備送到他眼前,讓他會用、習慣用。」

 

宋明哲本身負擔不起大量生產遺體袋的資金,只能尋找可以出資合作的團體。恰好2019年,台北普濟寺有捐贈遺體袋計畫,於是他主動聯繫說明這項新發明,廟方同意出資製作660個遺體袋,捐贈給各縣市消防隊;同年暑假,高雄岡山暴雨,一名女騎士在上班途中遭水沖走殞命,高雄消防隊首次利用新型遺體袋,將女騎士從圳溝中吊掛上岸,遺體在過程中均受到完整保護。

 

緊接著同年10月,宜蘭南方澳發生跨港大橋崩塌事件,有6名移工的寶貴生命逝去,救援單位也是使用水面作業型遺體袋完成任務。曝光的救災畫面,無形中也教育了全台救難人員更有溫度的救援方式。

 

隔年出現新冠疫情,為減少救難人員碰觸未知可能染疫遺體的風險,全國逾7成縣市更將「使用遺體袋」列為打撈作業必備裝備與程序。如今,每年普濟寺會固定捐贈50萬元向西華購買一個750元的水面作業型遺體袋,宋明哲再協助與消防、海巡統計需求,辦理捐贈相關的行政程序。

 

消防署署長蕭煥章指出,「水面作業型遺體袋」的發明改變了過往數10年來消防、海巡的水域救難模式,更引導出救難人員必須使用遺體袋的概念。在2021年太魯閣號列車出軌案中,所有罹難者在第一時間都能安置於遺體袋,更成為台灣災害應變史的里程碑。

 

救難人員不再需要親身接觸遺體,遺體也不再因拉扯造成受損、斷肢,讓第一線救難人員很有感。轄區為淡水河畔的新北市消防局第三大隊滬尾分隊,平均每月會使用一個水面作業型遺體袋,隊員林嘉楷說,「有別於一般遺體袋,在水面上可以直接將遺體裝進屍袋,又有扶手可以拉,對我們作業很方便。」

 

水面作業型遺體袋

輕型、強韌不破網的全功能水面作業型遺體袋,可用於浮水、沉水、拖帶、吊掛等情況。(圖/宋明哲提供)

 

宋明哲的發明

 

持續優化救難裝備  走出國際

 

今年2月,宋明哲籌措各界善心人士的捐款,將6百個水面作業型遺體袋捐贈予日本國際救難組織「Asia Pacific Alliance」,紙箱上貼著「Taiwan Can Help」,送愛到日本廣島、斯里蘭卡救難基地,讓宋明哲為之振奮。「過去台灣救災產業以進口、代理為主,我們有機會成為專業救難裝備出口國,活化救難專用產業鏈,讓世界看見台灣消防軟實力。」

 

相較於水域救難,消防員的火災任務更為吃重。近期,宋明哲正與台灣開廣公司合作研發有獨立供氣、防火、隔熱材質,給火災受困民眾完整保護力的「火場人命救援攜行袋」。預計整合其他廠商的智慧產品,讓受困火場的民眾可以利用健康手環、GPS準確定位與備援通話,讓消防員隨時掌控受困者的位置與生命徵象,增加獲救機會。

 

有了幾次研發經驗後,宋明哲更確定自己是個熱愛創新實踐的人。今年4月,他透過大台中發展協會輔導成立「消防研發辦公室」,期許未來能持續研發、精進消防裝備外,也能將研發知識傳授給更多消防員。「過去我們要改變自己適應環境,但我想用更創新的方式解決問題。」他說。

 

宋明哲

基金名稱(幣別)
一周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