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台灣成為國家第一步:「不讓歷史被遺忘!」 熱血加拿大阿伯,花半輩子守護台灣古蹟

台灣成為國家第一步:「不讓歷史被遺忘」 熱血加拿大阿伯花半輩子守護台灣古蹟
撰文: 王君瑭     分類:SDGs 日期:2022-03-17

「台灣要成為一個國家,最重要的就是保存國家的歷史,如果沒有這些歷史,你為什麼要保護台灣呢?」
曾在戒嚴時期因為「說太多」被趕出台灣,遊歷了亞洲十年後,還是回到了最想念的台灣,也種下他想守護台灣的決心!那就是花上半輩子,拯救台灣的古蹟!
他直言:「保存古蹟,是因為我想為台灣的未來努力。」

 

讀書嚮往神秘東方 初到台灣「嚇一跳」

 

現年69歲的史康迪,來台灣超過30年,2019年通過內政部高專人才歸化,正式成為台灣人;但最初他只是因為大學選讀歷史和東方文化,所以一直嚮往能到神祕的東方一探究竟。

 

1978年他透過英國教會轉介,得到來台灣擔任英文教師的機會,他二話不說收拾行李,雖然他的香港朋友們一直勸他「不要去台灣」、「台灣生活水平很差」,但史康迪卻一來就喜歡上了這個可愛的小島!

 

初到台灣的史康迪落腳在淡水,一到假日他就自己到台灣各地到處旅行,「台灣就像個很大的市場,什麼樣的文化都有,你總可以找到你喜歡的事物!是個很有活力的地方!」

 

除了文化之外,他對台灣的人情味更是印象深刻,他直言「台灣人個性比較溫柔、也比較婉轉,和西方大老粗的個性不一樣,刻苦耐勞又十分友善……,真的很可愛。」

 

但最讓他「嚇一跳」的,莫過於「人人都穿著制服」這件事,當時的加拿大是嬉皮時代,史康迪自己也是一頭長髮、大鬍子,而當時處在戒嚴時代的台灣卻是人人都有制式的服裝、髮型,令他覺得十分有趣。

 

戒嚴說太多 才來四年就被趕出台灣

 

1982年某天,他卻突然接到一通來自警署的電話,要他在48小時內離開台灣,「就連我上課,都會有警察站在教室後面。」原來是因為史康迪上課時,常會開政治的玩笑,甚至談論陳文成命案等敏感話題,因此得罪當局。

 

而這一離開就是十年。

 

他先後旅居香港、中國、柬埔寨與越南等城市,也曾返回加拿大攻讀新聞專業,但不論去到哪裡,他發現他最想要的,還是回到台灣。

 

「我到每個地方,第一件事就是找到台灣相關的辦事處去申請簽證,我大概申請了上百次,但就是回不去。」直到1993年李登輝開放「海外黑名單」,他才終於回到朝思暮想的台灣。

 

為台灣留下歷史 從保存古蹟開始

 

1998年,史康迪開始為台北市政府政府的雜誌撰寫專欄,專門介紹台灣的歷史古蹟和景點給外國旅客,他也因此開始留意到這些美麗建築正在一點一點消失……。

 

史康迪認為,這些古蹟正代表著台灣一路走來的歷史,講述著生活在這片土地世世代代的故事,「如果台灣要當一個國家,那最重要的不就是屬於自己的歷史與文化嗎?如果沒有了這些,那我們又為什麼要保護台灣呢?」

 

史康迪感嘆:「人們都喜歡新的東西,新的大樓、新的城市,但是如果我們不懂的保存舊的事物,總有一天會變得與上海、香港等大城市無異,失去了台灣的特色。」他發現台灣人對歷史較不關心,因此對古蹟也不夠重視,「我非常愛台灣,我想為台灣的未來努力,所以我決定開始保護古蹟。」

 

台北最美的古蹟 背後都有他的身影

 

史康迪古蹟保護之路非常務實,他選擇從自己生活周遭開始實踐,第一個他拯救的歷史建物,就是前身為美國大使官邸的「光點台北電影館」。

 

1979年台美斷交後官邸幾乎成為廢墟,面臨拆毀的命運,1994年史康迪在他的專欄中介紹這個意義非凡的建築歷史,並積極向政府請命,最後好不容易才被列為古蹟得以保存下來。

 

日治時期建造的碧潭吊橋,也是史康迪在1996年發起「保護碧潭吊橋」運動,不但到立法院請願,還召開記者會及遊行,才終於免於被拆除,並在2013年列為古蹟。

 

而位在新生南路上的紫藤廬茶館,更是意義非凡,原本興建於1920年的日式宿舍,後來成為當時基隆關稅局局長周德偉先生官舍,但由於經過多次改建,中西混合的建築並不符合當時對古蹟的定義,因此面臨被收回拆除命運。

但紫藤廬茶館曾是學者和黨外人士重要聚會場所,可說是孕育台灣民主與藝術重要代表地之一,因此當時各界都不約而同發起搶救運動。

 

而史康迪得知後,竟突發奇想找了加拿大在台辦事處,聯合舉辦了一場「加拿大楓糖鬆餅日」,藉此吸引許多一般民眾進一步來了解紫藤廬歷史,也引來了媒體給政府施壓,當時一起參加運動的紫藤廬執行長林慧峯笑說:「當時覺得很有趣,這個加拿大人中文講得也不好,卻說要來保護紫藤廬,但他真的非常的有熱情和行動力。」

 

紫藤廬執行長林慧峯也表示:「我們身在其中,所以不懂珍惜,反而是透過這些外國朋友,才發現台灣的美好,希望更多人能去珍惜台灣,也謝謝我們有史康迪這樣一位朋友,幫台灣留下這麼多難得的古蹟。」

 

信義地標四四南村 他花八年心血搶救

 

史康迪笑說,每次只要得知有古蹟要被拆,他就開始跑圖書館找資料,了解其歷史背景、文化價值,然後開始找議員、找民代幫忙發聲,還要不斷寫信「提醒」政府和媒體,每到假日還要舉辦各種活動吸引民眾關注,忙得不可開交。

 

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台灣第一座眷村-四四南村,他還記得當時台北市政要成立文化局,他得知龍應台將接下文化局長一職,便開始天天寫信給她,一寫就是一個多月,直到後來在某個茶會上相遇,龍應台還對著他驚呼「是你!就是你一直寫信給我!對不對?」讓他嚇出一身冷汗。

 

當時台灣民主運動家-施明德的前妻,艾琳達,也被他找來一起投入保護四四南村的運動,並不斷走訪曾生活在四四南村的老人家,記錄他們的故事。艾琳達笑說:「當時情勢很絕望,但史康迪卻一直很堅持,就像唐吉軻德一樣,他甚至會去坐在怪手前面,擋住推土機的去路,很多人覺得他很瘋狂,但現在看覺得很值得。」

 

最後四四南村也終於得以保存、重生,並成為信義區最美的風景之一。

 

心痛古蹟失火「意外」 呼籲年輕人更愛護國家文化

 

當然,在這場古蹟保衛戰中他也曾經失敗過,也曾被打過、被威脅過,但史康迪從不灰心,真正讓他心痛的,是發現每次只要有新的都市計畫案,許多古蹟便會「意外失火」,最後也總是不了了之,沒有相關法律能來保障這些珍貴的歷史建築。

 

史康迪強調,古蹟就是國家文化的一部分,「我希望台灣人,特別是年輕人,也能更愛護這些古蹟,並試著透過這些建築去了解自己國家的歷史,並且好好珍惜,唯有這樣台灣才會更好。」而他的古蹟搶救之旅,今後也將會繼續下去。

 

【採訪後記】

來自加拿大、現年69歲的史康迪,在台灣生活超過30年,不只搶救台灣古蹟,也參與許多台灣重要的議題,如流浪動物及綠地保護等。
對台灣真心付出的他,終於在2019年2月通過內政部歸化國籍審查會的審核,歸化為中華民國國籍,「感覺真好!」他開心地說終於不用再被當成老外了,「現在我也是台灣人了」!


備註:自2016年《國籍法》修正後,在台灣有特殊功勳及高級專業人才,不必放棄原國籍就可取得中華民國的國籍。

 

基金名稱(幣別)
一周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