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為何台灣每年交通事故傷亡達50萬人? 「大家都檢討三寶,真正問題絕對是荒謬道路設計!」

 為何台灣每年交通事故傷亡達50萬人? 「大家都檢討三寶,真正問題絕對是荒謬道路設計!」
撰文: 陳亭均     分類:SDGs     圖檔來源:攝影/ 唐紹航 日期:2021-12-29

6月底一個大熱天,高雄市議員林于凱額角上冒著汗,和「標線改造台灣路」倡議者劉冠頡,站在台88線,緊盯一路疾馳的大貨車。顧不了擦汗,林于凱忍不住又說:「這裡真的很危險。」前方路口的綠燈一亮,貨車、汽車和幾輛機車同時向前走,車道3線,最右邊是慢車道,但這條慢車道只剩下半條,因為在路側,一排汽車將車道當成停車場,占滿道路空間。

欠缺整合的路側沒標準

慢車道、人行道  變「鋼鐵夾心陷阱」

 

一名老阿伯正騎著他的老機車,這輛機車卻夾在呼嘯而過的卡車和停在慢車道上的汽車之間,看上去險象環生,阿伯似乎隨時可能變成血肉夾心。

 

然而,那些停在慢車道上的汽車其實並沒有違法,因為這是一條台灣隨處可見、「沒有邊界」的道路,既沒有路肩,也沒有紅線、黃線。在人行道上,路障和隨意停放的機車更占滿空間。我們又向前走幾步,一家貨運公司索性將人行道破壞,直接開了一條道路,連接路邊的貨運車停車場,讓大貨車開入。

 

這條路上,如果你是內側汽車、卡車的駕駛,安全相對無虞;但恐怖的「路側」,卻讓脆弱用路人的生存空間,被壓縮到難以置信的地步。

 

台灣每年因為交通事故死亡人數高達3千人,傷亡總人數50萬人。「大家老是檢討3寶,我們是否也該想想,真正的問題在哪裡?荒謬道路設計絕對是重點!」交通安全協會顧問火花羅直言。就像台88線的險惡風景,《今周刊》實際與林于凱、火花羅、「標線改造台灣路」倡議者劉冠頡等人全台勘查,親眼目睹的是無數詭異道路設計,稍微注意,就能發現無處不在的道安炸彈。

 

而我們首先直擊的鋼鐵夾心陷阱,就是台灣道路的高風險路側。道路設計向來不只是「道路上的事」,整個道路斷面包含了都市設計、工務、交通各種專業的整合與協調,才可能打造出一條安全道路。劉冠頡苦笑:「但台灣太多道路沒有邊界,負責道路的單位,只做道路,不管路側。」

 

火花羅也帶著我們駛到了新竹市自由路,內側車道沒有異常,就是3公尺多的一般車道,但一看外側「慢車道」,這條車道卻足足寬達「8公尺」。自由路經過學區,寬大道路引導車速加快,那些在開闊如海「慢車道」上的機車、汽車,加速行駛穿梭,道路規畫和路側設計讓人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

 

台灣道路設計標準鬆散,在《公路路線設計規範》、《市區道路設計及附屬工程規範 》對「路側」標準都很任意。實際管理權責又凌亂散置於地方交通局、工務局、甚至警察機關手上,欠缺「整合」,例如路邊停車格規畫就不歸交通單位負責,實務上往往是里長、居民提出要求,「納入民意」而長出來。路側標線愛畫不畫,連紅線、黃線都沒有統一標準,更遑論「停車格」、「停車彎」等路側規範。

 

台灣詭異的高風險道路設計不只「路側」,今年,一位薩爾瓦多女生蘿拉,在台南永康道路上失去性命。她騎著機車在富強路一段,那是一條隨處可見的雙線道路,她在外線車道直行,一輛預拌混凝土車則在左側內線快車道行駛,朝著同一個方向開。然而,在接下來的路口,預拌車前方的白色小客車因為準備左轉慢了下來,預拌車向右換車道、繼續直行。不幸的是,預拌車沒注意到蘿拉,她被捲入車底,命喪異鄉。

 

預拌車換車道,固然沒有留意直行的蘿拉,然而這樁悲劇發生的主因,其實凸顯了台灣「左轉車道」設計不良

 

交通安全協會副理事長林志學直言:「左轉車道是重中之重!如果沒有利用標線或分隔島設計出獨立岔出的偏移車道,無論是直行車追撞等待左轉的車輛,或是變換車道造成的事故,都可能因此發生。」然而,交通部雖然在一本《交通工程手冊》中有「偏心左轉車道」(獨立於直行車道之外的轉彎專用車道)的「圖例」,但僅止於「圖例」,根本就不可能規範道路在設計、施工時,就特別規畫出偏心左轉專用車道。

 

同樣地,突如其來、從直行快速變成「左轉」專用車道的道路,也是台灣道路常見風景,駕駛人開車行駛內線車道,才過了一個路口,內線快車道就赫然變成並未偏移岔出、以雙白線阻止變換車道的「左轉專用車道」。左轉專用道只提供左轉車輛行駛,如果在專用車道上行車卻變換車道,那就是違規,這讓駕駛最後不得不跟著標線左轉,甚至違規變換車道。

 

「路側設計」、「左轉車道」都顯得沒有章法,機車兩段式左轉必須停等的「機車待轉區」,設置同樣邏輯混亂。

 

不良設計

 

奇形怪狀的「待轉區」

穿越斑馬線  必定違法也增添風險

 

奇形怪狀的「待轉區」設計,在台灣也常能見到。站在苗栗縣國華路、英才路口,英才路左轉國華路的機車必須要到國華路上的待轉區待轉,然而「這個待轉區,竟然在行人穿越道(斑馬線)後方,待轉就一定會違法壓過行穿線。火花羅說:「為什麼要設計這種既不安全,又必定讓用路人違規的東西?」直接畫在慢車道上的待轉區,畫在人行穿越道中的待轉區,這些荒誕的設計,都讓左轉機車、甚至行人陷於風險之中。

 

其他看似平常的日常景觀,也常常可能導致悲劇發生。

 

為了改善景觀,道路「中央分隔帶」常常會種植綠意盎然的喬木行道樹。然而,分隔島植栽在沒有規範下,直接種到分隔島頭,過高的植物,遮蔽了左轉彎駕駛的視野,完全無法看到正在穿越的行人和對向來車。直到2020年5月,交通部才再規定,島頭25公尺內,植栽高度不能超過50公分,但真正改善的路口卻沒有多少。

 

台灣道路設計缺少標準、以車為本的思惟更盤據在所有道路設施上,荒誕現象絕對不只這幾樁。新北大橋旁的機車道,不僅狹窄,而且還因為先建了橋,為了所謂「汽機車分流」,才補建機車道,考量大橋結構,最後狹窄的機車道並非「直線」,中段出現了如同「閃電」般的彎道,在這樣的車道上,高速行駛的機車,簡直是通勤形同玩命。

 

儘管道路安全風險數10年像是怨靈般糾纏著台灣,但在政府、社會都還只懂責怪駕駛人的氛圍之下,如同立法委員邱顯智說的:「大家對這個議題都太想當然耳。」如此就很難催生真正「安全」的道路工程標準。前道安會執行祕書謝銘鴻坦言,確實到了重新思考「標準」的時候,「過去有標準,但沒有一步到位,有時候確實也沒到位,道路設計規範要訂清楚,也要繼續宣傳、推廣『人本交通』,改變以汽車為主的思惟。」

 

危險的道路奇景必須被真正扭轉,「整體交通政策都必須做一個細緻的通盤反省。」邱顯智說,畢竟,每年那些在路上失去的生命,都不斷地提醒著台灣人,不能再「想當然耳」了。

 

新北大橋

新北大橋連結二重疏洪道兩岸,對汽機車駕駛而言非常重要,然而設計一開始就忽略機車,以致現在機車道狹窄,充滿不自然彎道,像是奪命路段。(攝影/唐紹航)

基金名稱(幣別)
一周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