售電業成為需求量少且零散的中小企業買綠電的關鍵。陽光伏特家共同創辦人馮嘯儒。攝影:李蘇竣
售電業者推小額綠電現貨 協助企業輕鬆買綠電
大型風電或光電業者通常傾向賣電給大企業,讓需求量少且零散的中小企業顯得弱勢。既然與發電業對接困難重重,售電業也就成了中小企業買綠電的關鍵。
為解決中小企業的燃眉之急,陽光伏特家在經濟部標檢局指導下,今年6月推出「中小企業綠電採購平台」,中小企業可自由上網採購每月500度的綠電微型方案。陽光伏特家營運管理洪寧均指出,平台的目的在於緩解中小企業綠電需求,每月供應500度綠電現貨,協助中小企業簡單快速買到手。
洪寧均說,中小企業月平均用電約5000度,此次推出每月500度綠電微型採購雖然有限,還是可以讓有意願使用綠電的企業取得綠電憑證,並率先達成綠電「RE10」(佔總用電量10%)的目標,「以廣度為優先,先讓大家買得到。」
「中小企業綠電採購平台」讓中小企業可自由上網採購每月500度的綠電微型方案。圖片來源:陽光伏特家提供
綠電市場中介角色 售電業發揮「截長補短」之術
陽光伏特家讓中小企業買綠電「像在網路上買東西一樣簡單」,背後努力可不簡單。售電業居於電廠與用戶之間,如何截長補短,提高發用電端的匹配成功率、盡可能減少餘電,運作機制大有學問。
陽光伏特家共同創辦人馮嘯儒解釋,再生能源具有間歇性的特色,如何確保用電戶使用的是真正的綠電,就必須透過「匹配」用電及發電行為,過去都是企業或電廠「一對一」自行尋求匹配,除了耗時耗力以外,也很難準確尋找到最適配的供需雙方。且「一對一」大多是大型用電戶及大型電廠採取的模式,中小企業很難一對一買到綠電,也不符合經濟效益。
因此,作為中介的「售電業」出現在市場中,他們手邊同時有大量供電及需電來源,透過「多對多」匹配達到截長補短的效果,不僅滿足中小企業量少、零散的需求,也能提高交易量,幫助電廠盡可能賣出綠電。
售電業者手邊同時有大量供電及需電來源,可透過「多對多」的匹配做到「截長補短」的工作。圖片來源:陽光伏特家提供
談回2019年取得售電業執照,馮嘯儒坦言,過程遇到不少摩擦,起初綠電自由市場的機制不明確,加上台電為確保不影響電價,要求脫離躉購合約的電廠必須支付「分手費」,後續衍生種種爭議,像是電廠解約後是否可以重返躉購制度等,對電廠不確定性極高,才會兩年都沒有轉供。
浪費電降到最低! 供需電戶組合搭配 避免產生「餘電」
過去台電的匹配機制採每15分鐘對比發電跟用電量,後來修正為兩階段制,就是因為15分鐘區間較窄,匹配彈性及成功率都下降。二階段匹配制度的第一階段,仍採每15分鐘匹配一次;第二階段則將一天分為尖峰、離峰、半尖峰三個區間,相同區間的發電及用電量相同即可二次匹配。
舉例而言,週日整天都是企業用電離峰時段,電廠週日發出的電沒有使用完畢,就可再分配給週一至週六的離峰時段使用。若週日電廠白天的發電量,仍高於週一至週六離峰時段加上週日全天的用電量,還是會產生餘電,只是餘電量已比過去只匹配一次減少許多。
為了避免餘電產生,售電業也會組合不同電力使用模式的用戶,共同消化某一電廠的發電量。圖片來源:陽光伏特家提供
匹配失敗而產生的餘電,將以躉售價格賣回給台電,而躉售價格又會低於自由市場的轉供價格,因此馮嘯儒說,「被浪費掉」賣回給台電的綠電(餘電)越多,電廠營收就越少。
售電業盡最大努力減少餘電,除了透過兩階段制度提高匹配成功率,還需掌握不同用戶的用電方式。例如只有週一到週五營運的企業,若匹配給每天發電的電廠,就會有餘電產生,此時藉由搭配另一家在週六、日需要綠電的企業,就能盡可能讓所有綠電都賣給有需要的中小企業。
※本文授權自環境資訊中心,原文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