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部投資23億!推「廢水發電」技術
環境部13日舉辦「廢水處理能源化」記者會,宣布將推動廢水處理能源化計畫,並已向行政院提報爭取4年新台幣23億元預算,推動廢水處理能源化,並籌組廢水生質能夥伴網絡,率先以造紙業為示範,逐步拓展至發酵、食品、畜牧、石化等產業。
環境部次長葉俊宏表示,過去廢水處理多採用好氧處理方式,需要不斷曝氣而耗費大量能源。現在推動厭氧發酵處理,不僅可減少耗能,更能回收沼氣發電,為重要的綠能來源,對2050淨零排放目標具重要貢獻。
他進一步說明,廢水資源化除了減少用電外,業者也可透過躉購電價取得收益。此外,由於沼氣的溫暖化效果是二氧化碳的28倍,處理1噸沼氣就等同減少28噸二氧化碳,隨著排碳有價,諸如沼氣處理或沼氣發電也可以取得碳權。
此外,環境部也將規劃多項輔導措施,包括辦理淨水永續獎、補助創新研發、提供水污費抵減、推動綠色轉型專案貸款信用保證、推動綠色成長基金投資,並建構技術平台提供新興廢污水處理技術。新版「水污費收費辦法」將於3月發布,業者若有廢水能源化實績,最高可抵減六成水污費。
為推動廢水處理能源化,環境部將透過以上五大計劃,完成「廢水發電」既定目標。圖片來源:環境部
廢水發電換碳權!正隆、永豐餘已提前布局
根據國內生質能源售電統計,近三年累計售電量達1.4億度。其中,2024以造紙業廢水能源化處理表現最佳,每家年發電量約1,400萬度。環境部預估,全台約有208家事業單位具備「轉廢為能」潛力,其中畜牧業占比最高達131家。
目前已有多家造紙業者成功推動廢水能源化。據中央社報導,造紙業龍頭正隆公司大園廠透過沼氣發電,可供應3000戶以上用電,年減碳量約1.4萬公噸,且該公司目前正在推動后里廠沼氣發電計畫,近期即將啟用。
正隆大園廠經理張子傑表示,厭氧系統的成功運作需要完善的技術,環境部推動的廢水能源化夥伴網絡可以促進技術交流,達到母雞帶小雞的效果。
永豐餘新屋廠的沼氣發電量更可供應1.2萬戶使用,永豐餘綠能開發處副處長蕭振宗表示,公司近期正執行的龜山水資中心計畫,沼氣能源化打造綠電系統,預計年發電量達500萬度,除了創能外,也可節能約40%,降低廢棄物量約60%,估計可減少2500噸碳排放。
在記者會上,水質保護司司長王嶽斌還指出,為加速推動廢水能源化,環境部已於今年1月20日修正發布「水污染防治措施及檢測申報管理辦法」,規範特定規模的造紙、食品、醱酵和石化業者在申請、變更或展延水污染防治許可時,需優先評估採用厭氧處理技術並進行沼氣收集處理或利用。
最後,環境部也表示,期望透過法規政策、多元獎勵及輔導措施、綠色成長基金投資等多管齊下的方式,推動廢水處理綠色轉型。這不僅可以節電減廢,更可進一步創能減碳,而當沼氣回收、燃燒處理及發電等符合減量方法學時,也可申請碳權,達到多重效益,促進環境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