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關稅、非關稅障礙... 別小看跨國貿易障礙!這隱形阻力,卻會阻擋綠能發展?

關稅、非關稅障礙... 別小看跨國貿易障礙!這隱形阻力,卻會阻擋綠能發展?
撰文: CSRone 永續智庫/呂亭儀     分類:其他綠能     圖檔來源:shutterstock 日期:2023-01-16

當貿易全球化,各式產品的原物料、生產規格難以逃脫錯綜複雜的貿易規範,促進永續發展的產品、服務也不例外。世界經濟論壇(WEF)發布的這份報告便以跨國貿易為著力點,綜述產品與永續相關服務所遭遇的貿易障礙,以及建議的解決之道。

概覽貿易障礙扮演的角色

 

關稅(tariff)、非關稅障礙(Non-tariff Barriers,NTBs)等等貿易障礙,往往在眾人推動減碳行動時被忽視,不過他們在潔淨能源技術與節能產品的傳播過程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研究指出,若能消除關稅,潔淨能源技術的障礙,交易量將提升14%;消除非關稅障礙,則能夠提升60%。這些實質的產品和技術所仰賴的評估、分析、設計、維護等服務,也可能在貿易障礙之下難以順利跨國執行,導致先進技術無法擴散。

 

雖各國政府與相關組織已致力進行貿易談判,也出現如ATTCS等協定,以加速氣候行動,不過世界經濟論壇(The World Economic Forum,WEF)於2022年9月發佈的〈Accelerating Decarbonization through Trade in Climate Goods and Services〉報告中,仍指出許多政策制定者具體可改善之處,提供讀者參考。

 

關於關稅:優先談判25項減排關鍵技術

 

談到貿易障礙,讀者們最先想到的可能是關稅。世界上多數國家採用世界海關組織(WCO)的商品統一分類代碼(HS Code)分類商品,並依此決定商品所須符合的貿易規範。其中與全球邁向淨零碳排最相關的,便屬於氣候相關產品(climate goods),如隔熱建材、離岸風力、電動車及替代現有氫氟烴(HFCs)冷媒、碳排放較低的環保冷媒等。

 

不過由於部分統一分類代碼類別中,同時包含可避免傷害環境、減少自然資源使用的環保產品及不具有上述功能的非環保產品,因此代碼未必能精確呈現產品的「綠」與否,同時也導致此類別商品難以減稅,以提升產品競爭力。

 

為了減少關稅帶來的技術研發障礙,WEF在諮詢業界與專家後,列出25項減碳急需技術之清單,建議優先針對這些品項進行談判。該清單涵蓋了〈IPCC 第六次評估報告(IPCC Sixth Assessment Report)〉中指出的淨零三大關鍵部門—能源供應、運輸與建築產業。

 

另外,部分碳捕捉與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及冷媒管理相關產品也包含在內,對於減緩氣候變遷有莫大的影響。

 

 

(25項氣候相關技術參考清單表/圖片來源:WEF)

 

關稅障礙以外,更加盤根錯節的非關稅障礙

 

相較於直接關稅,非關稅障礙對於減碳技術或商品的貿易阻礙更大。此類別的貿易障礙種類繁雜,最常見的是技術性貿易障礙(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TBTs)即是以商品標準、規格,或者對生產技術的規範、評估程序等各種方式限制境外產品進口。而氣候相關商品常遇見的技術性貿易障礙,便是當地自製要求(local content requirements)與政府採購(government procurement),以致於技術性貿易障礙成為全球減碳的阻礙。

 

雖然世界貿易組織〈技術性貿易障礙協定(The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Agreement)〉中明定,技術性貿易障礙需在符合透明、非歧視、國民待遇、比例性、盡可能使用國際規範的五大規則下才能施行,但部分商品銷售到不同地區時,仍然面對各國制訂的不同規範,導致產品所需符合的總體規範變得龐雜。

 

如每年出口額約600億個、在太陽能等技術中不可或缺的靜電換流器(static converters),就面臨來自61個不同國家施加的523種技術需求,導致產品生產製造成本提升。鑑此,針對技術性貿易障礙,WEF建議國家間需要在前述五大規則以外,建立更統一的標準。

 

另外,當地自製要求則規範企業必須使用在地製造的產品或服務,近年太陽能、風力發電及電動車產業受影響尤甚。雖然當地自製要求的立意多在扶植當地產業,不過根據2015年的調查顯示,8成投資者並不認同「當地自製要求」的規範,會促進他們投資當地產業的意願。

 

另外,「當地自製要求」經常與政府採購相關聯。也就是許多政府會在採購案的標書(tender)中,嵌入當地自製要求,這可能導致最創新、價格最低的境外產品無法進入該地市場,最終使得潔淨能源的市場發展受到限制。

 

貿易規範中定位核心服務 促進技術進步

 

除了有形的產品可能遇到貿易障礙,潔淨能源等相關技術的配套服務,也在進入他國市場時,面臨在登記限制、簽證、歧視性稅制、檔案轉移限制等困難。

 

比起產品,國際間對於氣候相關服務(climate services)的定義更難以達成共識。自由化潔淨能源服務所面臨的爭論,與其產品面臨的爭論相似——部分意見認為這些服務有雙重用途(dual-use)之嫌。如機械工程可同時用於太陽能計劃及原油提煉,將導致貿易自由化範圍超出原本意圖。對此,WEF則是建議國際貿易規範採取具體說明氣候相關最終用途的方式,便能夠以分辨此服務最終用途的方式,促進相關服務的貿易自由化。

 

WEF也建議,貿易規範中能以服務性質本身將各種氣候相關服務歸納成群集(cluster)的方式,以辨識出對於減緩氣候衝擊的各種關鍵服務,便能在不改動既有服務分類的情況下,減少氣候相關服務所遭遇之貿易障礙。WEF所建議的服務分類可參考下圖。

 

(氣候相關服務群集/圖片來源:WEF)

 

政府聯手消除跨國貿易障礙,連鎖效應不可小覷

 

消除貿易障礙能減少的碳排難以精確估計,不過仍有研究指出,以廣泛的商品清單估算,這些商品減稅後所促成的減排量,僅比當時估算的2030年碳排放量低1%,清單中的這些潔淨能源技術也有可能在2030年前帶來65億噸的減排量,不容小覷。

 

面對日趨嚴重的極端氣候、步步進逼的淨零目標,除了推進既有技術外,若各國政府能夠合作減少相關貿易阻礙,便能透過市場競爭逐漸淘汰舊有技術,促進連鎖效應。為了人類永續的未來,哪怕是小小的一步,各國政府責無旁貸。

 

延伸閱讀:

ESG喊的震天響 永續貿易指標台灣排名退步5名

永續顧問洞悉:全球減排後繼無力,淨零排放目標恐成泡沫?COP27將成氣候行動推展關鍵

 

※本文授權轉載自CSRone 永續智庫,原文見此

 

 

基金名稱(幣別)
一周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