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越減碳,通膨越嚴重?谷月涵:台灣未來3年,最快速可行的能源解方是「它」

新能源危機下的通貨膨脹
撰文: 谷月涵     分類:其他綠能 日期:2021-11-17

各國雖順應綠色能源浪潮,但短時間內,消費者仍脫離不了對傳統能源的依賴。
更糟的是,在化石燃料供需失衡下,將助漲通貨膨脹,直接推升食品、電力與其他基本必需品的價格。

 

二○○一年底,中華映管的股價出現倍數漲幅;該公司專注生產電視與顯示器的CRT(陰極射線管),而此時同業們已逐漸放棄這項傳統產品,改做LCD(液晶顯示器)。然而,所得較低的地區如南美洲,對CRT仍有一定需求,於是華映躍居全球CRT的獨家供應商,股價也因而暴漲。

 

現代經濟中,工業品供應商通常高度集中於少數業者,消費者卻相當分散,華映算是極端案例。需求端的趨勢調整緩慢,但供給端則常出現跳躍式變化,於是造成週期性的供需失衡與價格劇烈波動,目前石化能源市場便是如此。在COP 26(第二十六屆聯合國氣候峰會)氛圍下,政治、工業與金融領袖都順應綠色能源浪潮,而消費者在短時間內仍脫離不了對傳統能源的依賴。

 

化石燃料短缺的源頭,來自資本短缺。化石燃料已被ESG(環境、社會、治理)與碳撤資(carbon divestment)等熱潮妖魔化,以致機構投資人與政府基金剔除相關股票,將資金轉向更為社會接受的低碳替代品;銀行也減少對化石燃料探勘部門的融資。美國頁岩油的機構投資人一直對該產業採取嚴格的資本規範,以提高其股東權益報酬率。美國原油產量從疫情前的高峰驟降一成多,而全球產量也追不上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