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氣候大會 COP30 將於11月中在巴西登場,全球將檢視《巴黎協定》十週年來的減碳進展。台灣公民社會也以行動回應,由台灣氣候行動網絡、地球公民基金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媽媽氣候行動聯盟等10個氣候團體共同發起的「為氣候而走」遊行,11月1日在台北市府前登場。 遊行以「建構永續與世代正義」、「強化國家安全與自主」、「深化民主與多元文化」三大韌性主題為核心,提出12項具體訴求,呼應 COP30 關注的 NDC3.0 與氣候調適議題。
2025 台灣國際智慧能源週(Energy Taiwan)與台灣國際淨零永續展(Net-Zero Taiwan)29日在南港展覽館登場,元晶太陽能執行副總廖偉然表示,今年推出打破全球太陽能模組最高抗颱紀錄的模組,並通過測試能抵抗 17 級颱風,而明年將鎖定美國、日本市場力拚轉虧為盈。
環境部22日首度公開「2050台灣循環經濟路徑圖」草案。環境部估算,循環經濟貢獻1/3綠色產值,創造10萬個就業機會。環境部草擬的2050年循環經濟目標暫定為,較2020年資源生產力翻倍、人均物質消費量降三成、循環利用率提升至2.5倍。正式版本最快明年底提出。
隨著環境意識抬頭,全球不論是大城市或小鄉鎮,都紛紛往「零廢棄」的目標前進,從日本上勝町,到義大利的卡潘諾里,都提供了值得學習的創新作法。
根據 Circle Economy 與 Deloitte Global 共同發布的《2025 年循環落差報告》(Circularity Gap Report 2025),全球經濟中被回收再利用的資源比例正持續下降。報告指出,全球每年使用的 1,060 億噸原物料中,僅有 6.9% 被回收再利用,較 2015 年下滑了 2.2 個百分點。
「2025台灣國際智慧能源週」熱鬧開展,台灣地熱產業協會週三(10/29) 期間,齊聚7家地熱產業開發商,舉辦「地熱驅動 x 永續未來:2025 台灣地熱產業論壇」,聚焦台灣淨零與再生能源發展,發展多元電力來源。
全球碳排放會計新倡議「Carbon Measures」近日宣布將成立獨立專家小組,以協助設計並指導其碳會計制度的發展。該組織由多家大型能源與跨國企業共同支持,目標是在未來兩年內建立一套可供各國採用的碳排放帳冊系統,促進減碳行動的透明與一致性。
COP30觀點》第30次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會議(COP30)將在巴西亞馬遜雨林的港口城市貝倫(Belém)登場。本屆大會適逢《巴黎協定》簽署十週年以及各國提交第三版的「國家自定貢獻」(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NDC 3.0)、強化2035年減量目標,各方可謂高度關注各項議程的進展與具體承諾;許多國家代表與公民團體亦趁大會前積極提出各項倡議,企圖為接續的談判議程定錨。
一株株橢圓葉片的海草隨波搖曳,構成看不見的碳匯森林。為守護這片珍貴的藍碳資源,今周刊「還海行動計畫」今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與台大生命科學院漁業科學研究所合作,建置海草培育基地,以實際行動推動海草復育與海洋生態永續。
你有想過,辛勤工作數十年的退休規劃,可能因氣候變遷而泡湯嗎? 「如果將氣候風險納入考量,一個人原本高達75%成功率的退休財務目標,可能會驟降至45%。」這是氣候金融新創Optivide創辦人陳建至運用數據得出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