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印第安那州的化肥生產商 Wabash Valley Resources LLC,在經過一年多審查後,於10月30日宣布成功取得一筆 15.6億美元的聯邦貸款保證案,用以重啟一座位於印地安那州的「煤基化肥廠(coal-based fertilizer plant)」 這筆貸款原本屬於拜登政府時期推動的「清潔能源貸款」計畫,如今卻成為川普政府「能源主導(Energy Dominance)」政策下的首批成功案例之一。但專案能最終過關的關鍵條件,是——必須把煤炭納入生產原料。
聯合國旗下國際海事組織(IMO)11日通過全球首項針對航運業的碳定價機制,預計2027年生效,未來船舶碳排若超出配額,將需支付每噸最高380美元(約新台幣1萬2,160元)的溫室氣體排放費。 但部分成員國認為,這項決議對航運業脫碳的推動力道仍不及課徵碳稅來得強。《RECCESSARY》碳市場分析師胡湘渝則表示,全球碳定價已是當前發展趨勢,建議企業可從2大方向積極因應。
全球淨零轉型的浪潮下,碳移除市場年增78%,微軟、Google等科技巨頭也紛紛投入。專注新能源與碳市場資訊平台《RECCESSARY》於3月27日舉辦線上「碳移除趨勢研討會」,邀請友特濃縮(YOUWAN)董事長王賜龍與台灣大學新碳勘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劉雅瑄,共同探討碳移除技術的發展潛力。 王賜龍在會中分享研發經驗,強調碳移除技術不僅可行,還能兼具成本效益,他舉例,目前已有技術可透過降低室內二氧化碳濃度,進而大幅降低空調電費;劉雅瑄則指出,台灣西岸的鹽水層具備高達400億噸的碳封存潛力,建議參考日本成功案例,探索適合台灣的碳封存模式。
受全球地緣政治變遷的影響,東南亞正迅速崛起成為製造業重鎮,帶動經濟成長加速,也讓再生能源發展變得更加關鍵。印尼、泰國、新加坡、越南、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等東協6國站在這場轉型的最前線,努力在經濟擴張與能源脫碳的迫切需求之間尋求平衡。 《RECCESSARY》即將推出東南亞綠電市場趨勢年度報告,將聚焦討論2025年東南亞綠電市場的關鍵動向,並回顧過去一年的政策進展,以供企業與投資人掌握最新市場趨勢。
隨著全球氣候行動的加速推進,碳定價已成為各國實現淨零排放的核心工具之一。2025年,全球碳市場展現出顯著的地域差異與發展趨勢——歐盟碳市場持續優化其政策工具,中國則在快速擴張中鞏固其新興市場的領導地位,而東南亞則奠定了跨境碳權交易合作的基礎。這些地區性發展反映出全球對於減排與能源轉型的多元化策略。 《RECCESSARY》即將推出全球碳趨勢年度報告,將聚焦討論2025年全球碳市場的關鍵動向,並回顧過去一年的政策進展,以供企業與投資人掌握最新市場趨勢。
伊隆·馬斯克 (Elon Musk) 2025科技願景再度引起全球熱議!在近期落幕的 CES 消費電子展中,他透過對談揭露人工智慧 (AI)、人形機器人、自動駕駛、腦機介面以及火星殖民等劃時代技術突破,並對未來科技和人類命運發展提出遠見預測。
台灣四面環海,屬於孤島型電網系統,一旦發生能源危機,無法及時從鄰近的國家購電支援,除了倚靠台電做好電力供需管理外,發展國與國之間的「區域電網」,連結再生能源的需求,成為接下來重要的趨勢。《RECCESSARY》推出「區域電網新機遇」系列專題報導,盤點國際的區域電網合作案例,與台灣發展的可行性,探討區域電網下的機會與挑戰。
美國總統川普於1月20日宣誓就任,正式宣告開啟川普2.0時代。總統對能源等國家政策有絕對影響力,但距離第一任期已經是近10年前,美國再生能源發展已經大有斬獲,川普的第二任期恐怕無法像之前一樣,毫無顧忌地支持化石燃料。 《RECCESSARY》整理影響川普能源政策的變數,而美國再生能源業者如何在政策逆風下逆境中求生存,新的「化石燃料+1」策略又是什麼?
隨著全球對可再生能源與電動車需求的激增,能源產業正面臨巨大轉型壓力。 澳洲公司 Vulcan Energy Resources 在歐洲推出的零碳鋰計畫,展示了創新技術如何為能源產業帶來革命性影響。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衍生新創企業「沛德永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入選美國消費性電子大展(CES 2025)的台灣新創「國家代表隊」,與其他71家頂尖台灣新創企業共同在美國亮相。沛德永續科技於展會期間,展示全球首創的智慧聯網(AIoT)舊衣回收辨識箱,憑藉突破性的技術與創意,吸引國際與會者的目光,並獲得高度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