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二氧化碳驅動氣候變遷比任何其他溫室氣體都更為嚴重,那麼直接對付碳如何呢?──這種方法已被稱為碳捕獲與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譯註:下文為了易讀起見,僅以「碳捕獲」代稱。)
為了降低與減緩全球暖化和氣候變遷,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已是當務之急,但是要如何將二氧化碳捕獲與封存更重要的課題。東京電力控股與中部電力共同出資的JERA與東京瓦斯、INPEX,將參與澳洲石油天然氣公司Santos所策劃的全球最大級碳捕捉與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CCS)計畫。
加入低碳燃料電力、CCS等技術後,各種低碳工業製品起碼得負擔25%~50%的綠色溢價!這段肉眼可見的差距,有賴各種政策手段和碳定價措施,才有辦法幫助友善氣候的產業存活下來。
這個月初,《彭博》報導,全世界規模最大的碳捕捉裝置「Petra Nova」在寂靜了 3 年後,有機會重啟。這是否代表為了達到「淨零碳排」,碳捕捉和封存技術(CCS)又再度成為美國的關注重點?
隨著加入特斯拉充電陣營的車廠越來越多,特斯拉專有的「NACS規格」眼看將逐漸統一北美市場,甚至拓展至歐洲市場。不過,現今台灣充電樁供應廠商多數仍主攻「CCS1規格」產品,在「特規(NACS)」抬頭的態勢越來越明確下,充電樁供應廠商多數認為,短期確實會面臨新規格轉換、認證的陣痛期,不過,長期來看,規格統一、市場才會放大的更快,對長期營收增長反而有利。
國際研究趨勢中,不同淨零排放情境的版本都越來越少依賴碳捕捉。碳捕捉技術已經被許多團體、學者稱為氣候危機的「虛假解方」,但多數油氣公司仍用力遊說、大力投資,認為碳捕捉技術可以幫助達成淨零目標。
化石燃料業者近期紛紛宣布採用REDD+(減少毀林與森林退化造成排放)和CCS(碳捕捉與封存技術)以減少其營運過程或價值鏈中的碳排放量。然而,環保團體批評這兩項技術的效益經常被高估,還存在漂綠風險,無法有效解決全球氣候危機。
英國政府將提供高達217億英鎊(約新台幣9131億)資金發展碳捕捉與封存(CCS)和氫能技術,預計可創造5萬個工作機會,並超過1千億英鎊(約新台幣4.22兆元)的商機。
2024年碳捕捉與封存CCS報告出爐!最新數據顯示,全球已有628個相關項目運營,較去年同期增長57%,其中美國懷俄明州「野牛計畫」(Project Bison)是全球規模最大的碳封存廠,預計2030年啟用後可年捕捉500萬噸二氧化碳。 因應此趨勢,中油也將於明(2025)年啟動於苗栗鐵砧山的台灣首個碳封存試驗場,預計每年可封存10萬噸碳,為台灣邁向淨零排放寫下新里程碑。
科技巨擘微軟(Microsoft)宣布與海洋碳移除公司Ebb Carbon簽訂史上最大筆海洋碳移除合約,預計10年內移除35萬噸二氧化碳。根據合約Ebb Carbon會將先移除1,333噸碳排,微軟則可在後續選擇加購剩餘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