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森林擁有七星鱧、赤蛙等稀有保育類動物,花東海域更有多種鯨豚生態,卻因環境變化和人為破壞,導致許多物種失去棲地!
台灣花東海域是鯨豚活動熱區,具高度生物多樣性,但因人類活動造成鯨豚生存的壓力。該如何保護這些鯨豚?棲地保育才能治本。 2021年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發起海洋綠洲計畫,期待為世界的鯨豚保留一片綠洲,並期待達到人跟海洋,人跟鯨豚和平共存的願景。
你有沒有注意過自己家中每個月所使用的電費度數呢?你知道一臺風力發電機組一天能產生多少電嗎?臺灣有著獨特的地理環境與氣候條件,成為全球中數一數二的風場,也使得我們有相當地本錢發展風力發電,而事實上,風力所產生的電在再生能源之中確實也是名列前茅,這不僅要感謝環境的優勢,也要感謝投入在相關產業辛勤工作的所有人們。 本期探索基除科學講座邀請到沃旭能源公司高傳勝總監,來與我們分享臺灣離岸風電產業的優劣勢,以及在臺灣經營民間能源公司所必須考量與投入的規範及建設。
長年備受歡迎的花蓮遠雄海洋公園的「海豚傳說」表演,將於明年底謝幕。遠雄海洋公園行銷業務部總監鄧淳仁透露,隨時代變遷,動保意識高漲,鯨豚將不再進行表演,但未來並非僅限於野放一途。公園計劃轉型為全台最大規模的「鯨豚救援教育基地」,推動海洋生態教育。
花蓮第一家賞鯨公司「多羅滿」,以永續海洋、環境教育為出發點,賞鯨前先上課,了解鯨豚、認識大海,運行過程也與鯨豚保持適當距離,不追逐、不靠近,讓鯨豚願意主動接近與民眾互動。
亞洲離岸風電標竿開發商風睿能源(SRE)宣布,繼「海廣風電(Formosa 6)」後,同樣坐落於彰化外海的「海興風電(Formosa 7)」亦於4日通過了環境影響評估審查,正式取得下一階段離岸風電競標資格。
在「【學者觀點29】王浩文談SDG14水下生命:棲地維護,是最高指導原則!」中,熟悉鯨豚保育王浩文老師,介紹了鯨豚捕撈及保育的歷史,海洋資源耗竭與污染對人類的影響,以及因應資源耗竭的現況做出保育的措施與新的商業模式。這一次中,王老師將帶我們從海洋教育的角度,幫助我們了解海洋教育的急迫性以及正確傳遞海洋保育訊息的重要性。
全世界有百分之九十的魚種都面臨危機,在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SDG14水下生命就提到「保育及維護海洋資源」,這次我們《SDGs主題學者訪談計畫》非常榮幸邀請,成功大學海洋生物及鯨豚研究中心王浩文教授,到現場來和我們分享有關鯨豚救援的歷史以及經驗。
你看過海龜被吸管插鼻孔、海鳥被塑膠瓶套住嘴或是因為吃太多塑膠死亡的鯨豚嗎?光是塑膠生產就佔了全球6%的碳排放量,相當於全球航空業的碳排總和,嚴重影響氣候變遷,全球每年更有約1270萬噸塑膠流入海洋,專家估計再不積極減塑,到2050年海洋中的塑膠垃圾就會比魚多了!
長年關注海洋、鯨豚、漁業與海洋廢棄物議題,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在海洋保育署海洋保育在地守護計畫補助下,與澄洋環境顧問共同規畫調查海洋廢棄物來源與成因。繼2020、2021年推出《東海岸漁業廢棄物圖鑑》和《西海岸漁業廢棄物圖鑑》後,今年發佈《船舶廢棄物圖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