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智慧移動產業協會(SMAT)20日公布《電動機車政策 2025 民意大調查》,調查結果顯示,逾八成民眾要求政府應更積極推動電動機車相關政策,成為不分縣市、橫跨各黨派立場與世代的共識;超過半數民眾更直指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推動力道皆不足,現行補助效益有限,已延宕運具電動化推動進程。
今周刊編按:美中貿易戰再度升溫!中國宣布祭出稀土出口禁令,任何境外製造產品,只要含有0.1%以上的中國稀土成分,或使用中國稀土加工技術,外銷時都必須獲得北京許可。 美國總統川普第一時間發文反擊,宣布將對中進口商品加徵100%關稅反擊,並計畫對半導體設計關鍵軟體實施新的出口管制。 由於稀土是製造半導體、電動車與風力發電機不可或缺的關鍵材料,而中國掌握全球近九成的提煉與加工能量,此舉恐衝擊高科技與能源轉型供應鏈。
今週刊編按:紐約氣候週 9 月 28 日落幕,與同在紐約舉行的第80屆聯合國大會形成鮮明對比。美國總統川普在聯合國大會上直言氣候變遷是「世界上最大的騙局」,引起全場譁然,隨後美國能源部更宣布取消原規劃用於風能、太陽能、電池與電動車補貼的 130 億美元綠色基金。 與此同時,紐約氣候週場內外依然高呼加速能源轉型,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高峰會上強調,歐洲面對能源危機的方式是加速轉型、加倍投資再生能源,如今歐洲將近一半的電力來自再生能源,太陽能和風能都成長迅速。
英國政府近期宣布,購買車價不超過3.7萬英鎊的新電動車,可獲最高3750英鎊補貼,總額達6.5億英鎊。然而,多位交通政策與氣候變遷學者指出,若這筆錢改為補助電動自行車(e-bike),不僅能更快減碳,還能創造更大的社會效益。
鴻海攜手高雄市府,推動智慧城市、電動車與軟體研發,打造軟硬整合示範場域,最終目標是將高雄經驗打包輸出海外,劉揚偉能為代工帝國開創出新成長曲線嗎?
立法院於8月29日三讀通過《貨物稅條例》修正案,納入購買新汽機車也可減徵貨物稅,新購燃油機車全面降稅2,000元、小客車貨物稅每輛則減徵5萬元。 其中,新購買排氣量150cc機車並完成掛牌者,除了可以減徵貨物稅每輛2,000元,再加上原先機車汰舊換新的補助4,000元,最高可減徵6,000元,修正案確定將汽機車汰舊換新的貨物稅減徵優惠延長至2030年12月30日止。
今周刊編按:台灣綠電市場正迎來快速成長的新階段。在AI、半導體與電動車等高耗能產業推動下,用電需求持續攀升。經濟部預估,2030年全台用電量將突破3,343億度,其中綠電需求將首度突破千億度。 看準趨勢,天能綠電已搶先與多家半導體、電子與金融大廠簽訂長期合約,為未來十年奠定穩定成長基礎。但由於售電本質毛利不高,加上競爭者急速增加,也使價格波動和壓力越來越明顯。
雲豹能源(6869)周四(8/21)舉辦第2季法說會,第2季獲利為5.22億元、年增率290%,寫歷史次高紀錄。 雲豹能源也宣布,成立新部門投入電動車充電市場,首年目標是替50座停車場建置充電站。
今周刊編按:瑞典是台灣在北歐地區的第1大貿易夥伴,也是第2大外資來源國。近年,雙方在電動車與電池、綠色轉型、半導體及數位化等議題上皆有許多合作交流。而瑞典作為歐盟第三大面積國家,近年在政治、經濟及環境等領域也扮演重要角色。
當全球電動車與3C產品的浪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捲而來,一個隱形的危機正悄然堆積如山:廢棄鋰電池。根據環保資訊中心數據,2030年全球將有超過1,200萬噸的鋰電池退役,主要來自電動汽車的大量普及與汰換。這些被淘汰的能源載體,既是燙手山芋,也是潛在的城市礦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