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編按:台泥近年因傳統水泥市場成長放緩、以及中國需求低迷帶來的本業壓力,積極尋求多角化轉型,跨入再生能源、儲能、鋰電池及循環建材等新領域。 不料7月初台泥旗下三元能源科技高雄廠大火,重創了台泥集團關鍵的電池事業,造成約164億元損失。然而,火災並未動搖台泥在國際電池市場的地位,旗下品牌Molicel,近日宣布成功打入美國NASA供應鏈。
當全球電動車與3C產品的浪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捲而來,一個隱形的危機正悄然堆積如山:廢棄鋰電池。根據環保資訊中心數據,2030年全球將有超過1,200萬噸的鋰電池退役,主要來自電動汽車的大量普及與汰換。這些被淘汰的能源載體,既是燙手山芋,也是潛在的城市礦山。
台泥集團子公司三元能源科技公司,位於高雄市小港區的鋰電池廠,是全台首座超級電池工廠,周一(7/14)清晨約5點突然爆炸起火,現場火勢猛烈,高聳濃煙直竄天際,數公里外可見,導致12名員工及3名消防人員受傷送醫。 由於三元能源主要生產鋰電池,但鋰電池發生火災時撲滅方式較為困難,且具有毒性高、難預測、難撲滅3大風險,也讓火勢延燒逾6小時才得以控制。目前,高雄市政府已勒令該廠全面停工,並要求徹查事故原因。
今周刊編按:儲能與電動車擴張,帶來大量汰役電池,讓稀貴金屬回收利用,成為供應鏈韌性與資源安全關鍵戰略。台塑新智能7月1日宣布,已建置完成全台首座整合物理破碎與後段化學萃取的鋰鐵電池回收示範線,不僅可直接用於鋰電池再製,也呼應國家推動自主回收的循環鏈政策,強化台灣在全球能源經濟中的競爭優勢。
最新研究發現,北京孕婦和新生兒體內的鋰濃度高得驚人,甚至是其他城市的20倍以上,來源卻無法追溯。專家懷疑可能跟當地盛行的鋰電池產業有關,特別是中國的鋰電池回收率太低,可能讓鋰滲入大環境,進而影響胎兒健康。
科學家經常提出一些大膽的假設,這是推進人類文明進化的重要動力,但常常會挑戰世俗常識而很難讓人接受,例如最新的研究顯示,加熱鋰電池其實可以幫助它「重獲新生」。
國立成功大學校園內昨天深夜驚傳火警,消防緊急滅火後,調查發現是學生為了參加比賽,正在測試研發的電動車,但車內鋰電池突然發熱起火,導致車體竄出大量濃煙與火舌;由於火勢撲滅後,電池持續發熱,消防進行冷卻灌水作業,直到今天凌晨1時許才排除復燃風險。
電動車上的鋰電池是許多人充滿疑慮的重點,有人擔心它壽命不長,有台灣人害怕氣溫太低讓電池無法運作,也有人說一個禮拜不充電就會壞掉,來看看這位電動車主的小實驗是否證明這項傳聞?
在許多人眼裡,氫能聽起來像是一個「未來科技」,但事實上,氫氣早就在工業生產中被大量使用。石油煉製、化肥生產、化學工業,這些產業每年都會消耗上千萬噸氫氣。 那麼,氫氣一直存在,為什麼現在才成為主流能源?它是怎麼從化學原料變成未來能源的?這場氫能革命的背後,究竟是什麼力量在推動?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吧。
今周刊編按:為了反超比亞迪與特斯拉領跑的全球電動車市場,日本政府正悄悄投入逾200億元,推動日本車企研發,比鋰電池有更強續航力和更安全的「全固態電池」電動車,其中本田最快2025年1月投入試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