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金管會黃天牧主委上任後,立即提出「綠色金融行動方案2.0」、「公司治理3.0-永續發展藍圖」等新措施,臺灣金融界即進入一股新熱潮,ESG投資、綠色債券等研討會、論壇及研習會不斷的見諸報章;但也引起一些人好奇,金融套上「綠色」有那麼重要嗎?
早從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全球總體經濟有「儲蓄過剩」的現象;但在未來幾年,人類需要投資同等規模的大量金額,以發展減碳科技。
烏克蘭局勢,像黑洞一樣吞噬了其他所有消息,全球資產價格上周隨著戰事的起伏跌宕而上竄下跳,商品價格上了天,股票價格入了地,避險資產如美國國債、美元和黃金則大受歡迎。
美國矽谷銀行(Silicon Valley Bank, SVB)週六(3/10)停牌交易後宣布破產倒閉,這是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美國銀行規模最大的倒閉事件。消息一曝光立刻引發投資人恐慌,十數名投資人紛紛前往矽谷銀行嘗試提領存款,甚至一名企業老闆存放至少1000萬美元(約新台幣3.08億元),崩潰形容這是「我人生中最糟糕的18個小時」。
隨著時代改變,美國不再是全球的霸權,川普在第一任總統時,擯棄主要的多邊協定,例如跨大西洋貿易暨投資夥伴協定(TTIP)與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但由於金融危機影響中產階級、新冠肺炎疫情造成供應鏈斷鏈、氣候變遷威脅動植物生存、俄烏戰爭凸顯過度依賴的風險、中國持續補貼其工業成長與因而成為關鍵技術的全球領導者,這些現象也促使歐盟重新思考產業政策。 很明顯的自由主義和自由貿易在歐盟會員國與執委會仍保有強而有力的支持,歐盟批准了與智利的協定、與紐西蘭達成協議、完成批准與Mercosur及墨西哥的協定。執委會也承認全面的自由貿易協定是要放寬國家補貼規則與鼓勵補貼產業。
根據交通與環境(Transport & Environment,T&E)組織公布的最新研究報告指出,若歐盟持續推動2035年禁售碳排車輛的目標,並配合產業轉型支持政策,歐洲汽車年產量有望回升至1,680萬輛,重返2008年金融危機後的高峰。 然而若歐盟選擇放棄此目標,且未制定具體的產業戰略,則可能導致汽車產業流失多達100萬個工作機會,同時削減三分之二原規劃中的電池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