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魚電共生到農電共生 但次綠電考察行程,有一整天的時間都在雲林,這個海線鄉鎮,含蓋了台西、四湖、口湖及麥寮,過去除了風大,土壤貧瘠,在地人都外出謀生,台塑六輕建廠帶來一些改變。
面對氣候變遷衝擊,台灣將於2023年1月9日進行最後立法協商修訂《氣候變遷因應法》,然而除了當權者仍無共識,對於影響飲食產業的碳費與永續目標尚不明確,受邀至台灣分享的英國永續設計中心及永續創新實驗室的兩位創辦人Martin Charter及鄭一青分享英國與歐洲如何積極應對,探討重視在能源轉型下發展的農電、漁電共生是否能走出中國失敗經驗,往更好方向發展。
說到千葉的著名旅遊景點,或許老少咸宜的迪士尼樂園會馬上浮現在腦海中。但,千葉除了有名聞國際的迪士尼樂園外,全球最大規模的營農型光電案場,也座落在這座緊鄰東京的城市,向世人訴說著「農電共生」的奇蹟。
一座結合農業、美食、旅宿及藝術的有機農場,還有近九千片光電板實現能源自主,不僅吸引青年返鄉、也帶動地方發展……。如日本KURKKU FIELDS農場的「農電共生」新模式,有可能在台灣發生嗎?
光電滅農爭議,在台灣延燒十年,種田與種電的二分法,引爆搶地大戰。 但實際上,「農電共生」的想像可以很多元。 今年三月初,《今周刊》前進「太陽能大國」日本,探訪位於千葉的「KURKKU FIELDS」農場:他們主打有機循環農業,更藉光電自給自足,靠著永續理念,讓農電共榮,與在地共好。 台灣能否借鏡,開創新的發展型態?停滯不前的農電政策,下一步又該怎麼走?
面對氣候變遷和能源需求的雙重挑戰,如何兼顧發展與環境保護?在美國的聯邦土地上正展開一場綠色革命,透過生態光電與農電共生,找到能源與環境、能源與農業彼此的平衡,不讓任何一個角色成為能源發展的犧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