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缺乏再利用途徑的焚化爐底渣,頻傳大量違法棄置於農田。本月22日,立委陳椒華與環團召開記者會,痛批環保署竟大開底渣再利用法規後門,允許底渣在添加少許水泥後,以「低密度再生透水混凝土」的名義回填農地,對此陳椒華呼籲農委會修法明定罰則,要求環保署將不當條文刪除。
在美國加州已有農民將農地改為太陽能農田,並且將這些「種出來的電力」販賣給自動駕駛車隊。
「下一站嘉義!」高鐵奔馳進嘉義太保,迎來是大片綠油油的農田,驅車循嘉義四十五縣道,短短七分鐘車程,高聳圓弧地標上寫著「馬稠後產業園區」,二十九家廠商已在園區內開枝散葉,在嘉義縣長翁章梁的治理下,農業大縣正積極地朝「農工大縣」轉型。
車輛行駛過程中,輪胎自然會磨損、胎紋會逐漸變淺,而最近奧地利科學家發現,風、雨水會把輪胎磨損產生的碎片跟化學物質,帶入農田中,最終被蔬菜吸收成盤中飧、進入人類體內。
雲林縣土庫小鎮鄉間,放眼不只農田和養豬場,還隱藏了一座頗具反差感的歐風可可莊園,這家名為「土庫驛」的可可莊園,為傳統鄉村注入全新的可可產業鏈,也間接串起社區經濟。這幾年,不到3萬人的小鎮,每周已能吸引數千名外來人潮造訪。
(今周刊1400) 一名年輕博士、三位熱血大叔試驗十年,在農田上架起太陽能板,達到農收和能源自給「雙贏」,他們讓荒地重生,為老化農村導入新經濟,證明了農作和光電可以共存共榮,相互加值。
台中烏日區番仔園圳去年3月遭不法分子傾倒廢潤滑油,嚴重污染河川環境。台中地檢署隨即組成專案小組展開深入追查,經過一年多的調查,鎖定張姓兄弟經營的三井石油和東欣油品科技公司,涉嫌非法收受廢油並轉賣牟利,涉案金額高達1億元。
臺灣有55%的珍稀物種生活在保護區以外的地區,包含農田、淺山與濕地,若能整合農友在田間觀察物種活動的資訊,將為臺灣生態調查提供珍貴紀錄。 慈心基金會與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於今(6日)簽署合作備忘錄,將合作推廣農友使用「愛自然iNaturalist」平台上傳田間生態記錄,透過公民科學家的鑑定或AI圖像識別技術,協助農友識別物種,公開呈現農場生態現況。
近年極端氣候頻率與強度同步上升,重創全球農業。歐洲遭遇乾旱與河流水位下降,農田壓力創22年新高,運輸受阻推高成本;美國中西部農產穩定,但難彌補全球供應缺口。東亞南北氣候分化,南部穩定、北部高溫乾旱減產風險高。專家警告,影響將延續至第四季,食品與農企需提前備貨與調整策略。
烏黑毛皮、胸前一道V字白色花紋,這是台灣唯一原生熊科動物──台灣黑熊的正字標誌。台灣黑熊是國內重要保育物種,牠們不僅是山林的王者,也成為台灣社會的精神象徵。 然而近年來,黑熊活動範圍逐漸向低海拔擴張,與人類生活圈重疊,黑熊誤觸陷阱與入侵事件頻傳,也讓「人熊衝突」成為新的保育課題。我們準備好當「友熊國」的居民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