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業淨零挑戰不容小覷,其範疇三占比高達71%,涵蓋供應鏈、運輸與廢棄物管理,過去焚化或掩埋比例也高達85%。環境部政務次長葉俊宏12日於亞太永續博覽會「低碳醫療國際論壇」表示,將透過跨部會合作推動綠色醫療與深度節能。論壇同時聚焦循環箱、制服再利用與醫療塑膠回收,呼籲供應鏈與院所攜手發展高值化循環經濟,加速醫療業淨零。
台泥(1101)12月合併營收達165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70億元,年增73.88%;累計1至12月合併營收達1549億元,較2023年增加462.94億元,年增42.62%,創下台泥民營化70年來新高。 此外,台泥還在10日宣布兩大重要消息:一是正式通過SBTi 1.5度減碳目標設定,成為東亞首家承諾該路徑的水泥企業;二是發布了首本人權與環境盡職調查報告。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清晨,紡織廠的機器轟鳴聲響徹廠區,供應商正忙碌地趕制品牌客戶新一季的訂單。工人們熟練地操作著機台,紡紗、織布、染色、整理,每一道工序都精準且高效。 但最近,這家供應商的日常不僅限於為新季度衣物提供布料,他們與品牌客戶展開了一項嶄新的合作:建立舊衣回收站點。透過品牌的回收計劃,顧客可以將穿過的舊衣送回商店,而這些衣物不再只是丟進垃圾場的廢品,而是被運送回供應鏈的起點。
很多準則或者法規在要求企業收集範疇三的碳排放數據,這都讓範疇三相關的產品與組織型盤查迫在眉睫。愈來愈多企業被要求要來面對範疇三的各種問題,特別是被要求要揭露範疇三碳排放資訊,包括品牌大廠的綠色供應鏈要求、產品出口進口時要求,以及許多法規要求。
SBTi作為全球企業走向淨零的一大「門檻」,自2014年成立以來,已吸引了超過6000家企業設定了被認可的溫室氣體減排目標。 然而,近年來,許多企業所承諾的目標從SBTi的名單中移除,其中包含一些知名企業,例如亞馬遜(Amazon)的短期目標承諾於2023年被移除,而微軟(Microsoft)、寶僑(P&G)、聯合利華(Unilever)、沃爾瑪(Walmart)等企業的淨零目標承諾也於2024年被先後移除。
自2015年《巴黎協定》簽署以來,全球減碳壓力與日俱增,而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組織(SBTi)作為國際淨零發展的重要推手之一,已逐漸成為各企業的首選參考框架。 然而,隨著規範不斷演變及碳市場快速發展,SBTi正面臨來自政策變動與市場質疑的雙重挑戰。值得探討的是,在不斷變化的氣候行動中,未來SBTi還能否維持如今的領導地位,亦或其重要性將逐漸受到動搖?
全球糧食生產所排放的溫室氣體佔總量的21%~37%,不永續的農畜牧業使氣候日益惡劣,極端氣候與天災衝擊不止危及生物多樣性,據報告,到2030 年農業和食品公司的價值更可能會損失高達26%,約1,500 億美元的投資者損失。但有研究則說,有企業透過淨零和積極行動來加速轉型,則可從土地轉型帶來的 4.5 兆美元的機會中分得一杯羹。
微軟(Microsoft)近期公布的報告顯示,2023年範疇三排比2020年高出30%以上,主要原因是為滿足AI計算能力需求,大幅增加數據中心所致;微軟4日宣布成立新的供應商減碳團隊,以解決雲端和AI人工智慧業務及其供應鏈營運中不斷增長的碳足跡問題。
台灣指數公司8月28日宣布與標普道瓊斯指數公司(S&P)合作,將於第四季推出「台灣淨零ESG指數」,預計10月下旬正式出爐,富邦投信也將推出相關的指數型股票基金(ETF)。這意味著台灣資本市場將迎來本土首個專注於減碳、低碳經濟的上市股票一籃子組合。
7月10日,永續科技平台Clarity AI發布報告指出,透過衛星數據,研究發現全球大型石油天然氣公司的實際碳足跡可能比官方報告高出24%,主要原因在於未確實揭露範疇三相關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