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碳中和議題,中鋼早就未雨綢繆,封測龍頭日月光多年前也著手研究,但當用電大戶條款上路、2026年歐盟將實施碳邊境稅,國內企業在節能減碳及ESG趨勢上,都準備好了嗎?
隨著淨零碳排成為全球共識,許多貿易體不僅早已在轄內向高碳排產業徵收碳費或碳稅許久,更將開始執行「碳邊境稅」政策,以管制進口商品的碳排放量。綠色和平與中研院經濟研究所合作,於 2021 年 8 月發布研究報告,揭露國際碳邊境稅對臺灣產業造成的衝擊,更驗證臺灣實施有效碳定價制度的 3 大好處。
歐盟與美國在近期釋放出將課徵碳稅的計畫,歐盟甚至提出全球第一個「碳邊境稅」計畫,尤其是對低環保標準國家的水泥、鋼鐵、鋁等產品課徵碳稅,一旦通過此法案,開徵碳稅將從2026年起分階段實施;此外,美國國會也正在研究推動對高碳排進口產品開徵碳稅的可能性,以實現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目標。
國發會日前公布台灣 2050 淨零排放路徑,引發社會高度關注。面對青黃不接的過渡期,《財訊》報導指出,台灣企業面對的碳焦慮有三,包括政府綠電建設落後,碳盤查查驗機構不足,與缺乏碳權交易平台等等問題。碳議題迎面襲來,大型企業無不上緊發條,而中小企業的因應對策也值得關注。
歐盟22日一口氣在4項對抗氣候變遷的立法上取得進展,包括將規定2030年前化學農藥用量減少50%、鋼鐵等產業的碳交易補貼將提早結束、碳邊境稅的適用產品範圍將擴大等。
歐盟「碳邊境稅」預定今年10月起試行,為協助台灣企業因應,經濟部次長曾文生表示,爭取歐盟認可由台灣官方出具的電力排碳係數與再生能源憑據等,以及未來台灣徵收的碳費可以抵減歐盟碳邊境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