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減碳的趨勢下,中國也加強落實能耗雙控政策,陸續在多省進行全面性停電。根據《財訊》報導,在正值各類產業旺季之初停電,台商有苦說不出,包括PCB、汽車零組件與電鍍廠受衝擊最大;但此次停電衝擊,也反讓台灣擁碳權公司股價顯得特別來電。
台灣將成立碳權交易所的話題一出,造紙股與資訊服務股都搭上題材強漲一波;但相關公司尚未有明顯的基本面挹注,投資人宜暫以短線題材的邏輯操作。
總統蔡英文預告台灣將成立碳權交易所,永豐餘、華紙、農林等擁有大片林地的「碳權概念股」瞬間暴紅。「台灣碳交易之父」李堅明則透過與全家合作「負碳便利商店」,打造碳權交易應用雛形,幫助民眾從日常生活中認識並擔負起「個人社會責任」。
臺灣碳權交易所獲准進駐高雄軟體園區,預定今年 7 月完成公司登記,2024 年 8 月開始營運,營運項目包括國內碳權交易、國外碳權買賣及碳諮詢等,做為自願性減量碳權的交易平台,目前各界也關注碳交所的定位及功能,盼能在「不漂綠」的前提下,協助低碳轉型。
總統蔡英文預告台灣將成立碳權交易所,永豐餘、華紙、農林等擁有大片林地的「碳權概念股」瞬間暴紅; 在地球另一端,國際金融巨頭摩根大通、普徠仕、宏利集團,最近也紛紛大手筆收購林地,準備將森林包裝成金融商品。 寂靜的森林,為何突然熱鬧滾滾,變成奇貨可居的搶手貨? 這一切,都和「碳」有關⋯⋯
台股最強碳權概念股,全力布局減碳,不只種樹造林,碳盤查、能源轉型、循環經濟,到非塑產品樣樣來。
近來「減碳」話題成為市場資金青睞的夯題材,其中擁有森林碳匯資產的造紙股漲勢最猛,新能源業與不受減碳衝擊、獲利成長的電子股也受青睞,投資人如何掌握這波「碳錢」商機、又能兼顧風險?
碳權交易所於8月7日正式掛牌上路,台灣股市開始追捧「碳權概念股」,擁有森林碳匯的造紙業股價應聲大漲,一時間市場氛圍從「碳焦慮」進入「碳興奮」的狀態。 曾參與國家減碳制度發展的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教授李堅明形容:「碳權交易所的成立,將是台灣推動2050年淨零排放的曙光。」接下來碳權交易怎麼運作?對於企業減碳有什麼幫助?如何建立碳權認知?本文一次看懂。
台灣碳權交易所正式掛牌上路,帶動擁有碳匯的造紙類股、提供碳盤查服務的資訊類股上漲,其中造紙類股如士紙、農林、華紙、永豐餘,因擁有豐富碳匯而受惠,至於資訊類股如大世科、東捷、伊雲谷、倍力、精誠及叡揚則因碳盤查、碳管理系統受惠,法人指出,隨著碳權、碳費、碳交易等話題掀起熱議,低碳企業對投資策略的重要性將日益提升。
碳權交易所成立,台灣國內碳權市場與自願減量額度等遊戲規則也即將制定,除了眾多股民開始尋找「碳權概念股」以外,許多企業也開始思考「生產碳權來賺錢」的可能性。 其中一項熱門話題,就是「種碳」: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吸收,並且儲存於土壤碳匯(carbon sink)中。這種儲存大氣二氧化碳的手法,又稱為「黃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