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30背景》碳移除技術(Carbon dioxide removal,CDR)逐漸受到各國重視,11月登場的聯合國氣候峰會(COP30)將首度設立專屬展館,預計將匯集全球政府及產業代表,邀集全球政府與產業代表,共同探討如何強化該技術在氣候與經濟上的效益。同時,國際倡議組織「自願性碳市場誠信委員會」(ICVCM)也通過新一批碳移除方法學,為市場參與者提供高品質碳權標準。
「透過正確的投資與科學驗證,自然氣候解方能也可成為強大且可靠的工具,」美國森林基金會(American Forest Foundation,AFF)專案融資與環境市場資深總監林格(John Ringer)說道。AFF日前宣布與影音串流平台Netflix簽署長達15年的碳權協議,不僅協助美國南方植樹造林和森林復育,新穎的「里程碑融資」模式,也解決自然解方的財務挑戰。
建築業碳排放占全球總量37%,而台灣2023年住商部門的碳排放占比則達20.66%,是邁向2050年淨零目標的關鍵領域。一起永續科技董事長薛煒立於27日ESG高峰會論壇指出,在節能、創能、儲能與控能4大策略中,透過節能與創能並行,不僅可同步降低碳排與電費,也能透過太陽能自發自用等減碳措施,將減排效益轉化為碳權,為企業開創新的收入來源。
今周刊編按:今年聯合國氣候大會COP30 主題將聚焦「自然」,凸顯生物多樣性與環境帶來的正向影響。為了促使更多私人資本投入自然相關領域,近年有多項自然解方應運而生,例如森林與海洋碳權機制,以及近年備受關注的「生物多樣性信用額度」。 生物多樣性為什麼重要?對我們有何意義?本文由長期研究森林碳匯及碳權的中興大學森林學系特聘教授柳婉郁,帶您解析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以及其如何量化和價值化。
台灣碳費制度今年正式上路,2026年開始收費。為完善碳交易制度架構,環境部6月率綠色成長聯盟成員赴德國,取經碳定價及碳排放交易制度(ETS),目標2026年下半年試行台版ETS。同時,台灣碳權交易所也宣布,已與歐洲能源交易所(EEX)簽署合作備忘錄(MOU),將借鏡其營運歐盟排放交易機制(EU ETS)經驗,加速台灣碳排放交易制度的建構與運作。
「碳中和」這個詞,從2022年後就變成在報章媒體隨處可見的熱詞,但具體「碳中和」要怎麼開始、如何執行?卻少有大眾能深入探索的機會。南極碳公司長期協助企業組織執行碳中和,並與台北大學李堅明教授合作,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分享實務上碳中和的步驟、挑戰及給予中小企業減碳的建議指南。
作為一座綠意盎然的島嶼,臺灣超過半數的土地被森林覆蓋。隨著全球對淨零排放的關注日益升溫,森林碳匯在臺灣的討論度也大幅提升。然而,森林碳匯究竟是什麼?它如何運作?為何如此重要?為了深入探討這些問題,TSH探碳系列課程特別邀請國立中興大學森林學系柳婉郁特聘教授,帶領學員們親臨臺灣的森林現場,探索森林碳匯的奧秘。
由《今周刊》主辦的「ESG永續台灣第五屆國際高峰論壇」今日(3/19)在台北遠東香格里拉飯店盛大舉行。本次論壇以「打造零碳經濟 深化永續布局」為主題,邀請政府官員、企業領袖及產業專家共襄盛舉,聚焦全球碳權發展與國際碳市場合作,探討企業如何運用「以碳抵換」的理念,加速落實淨零轉型。
《今周刊》將於 3 月 19 日在遠東香格里拉飯店舉辦第五屆 ESG 永續台灣國際高峰會。本次高峰會以「打造零碳經濟,深化永續布局」為主題,新加坡氣候影響力交易所(CIX)的產品與策略總監 Yering Ngan 將應邀於本次講座發表演講,分享她對自願性碳權和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的獨到見解,這對於企業應對氣候變遷和實現永續發展目標至關重要。
近年來,碳移除技術已成為企業與政府實現淨零的重要手段之一,不少企業開始利用碳移除型碳權來抵銷無法避免的排放,例如科技巨頭微軟、Google等除了積極採購高品質碳權,更直接投資碳移除技術,加速市場發展。本文將深入探討碳移除市場的發展趨勢,分析企業投資行為如何影響市場未來,並為有意布局碳移除產業的企業和投資者提供清晰的策略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