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氣候炎熱、土地稀缺的新加坡,節能成為產業發展的重要課題。為提升工業區能源效率,新加坡能源集團(SP Group)與大金冷氣共同打造的新加坡全國最大工業區域供冷系統。 系統每年可節省約20%用電、減少12萬公噸碳排放,並回收50萬立方公尺水資源,為新加坡推動低碳轉型邁出關鍵一步。
人工智慧(AI)產業用電需求快速上升,經濟部修正《能源開發與使用評估準則》等法,未來新設或擴建的超大型及主機代管資料中心,若能源使用量達5MW(千瓩)以上,必須事先提出能源使用規劃並通過審查,將於11月5日生效。台經院研究五所所長陳詩豪認為,新規定並不會影響國際大廠在台灣蓋資料中心的意願。
台灣作為全球半導體重鎮,能源選擇不僅左右國內產業轉型步調,也攸關全球科技巨頭邁向淨零的速度。繼 RE100 掀起企業再生能源浪潮後,國際正加速推動更進一步的「全時無碳電力(24/7 CFE)」行動,確保用電當下皆是使用無碳電力。 根據英國氣候分析非營利組織 TransitionZero 最新研究,若台灣能讓工商業用戶達成 80% 全時無碳電力(CFE80),每年可節省約 255 億元電力成本,並減少 500 萬噸二氧化碳排放。
經濟部9月26日公布「113年度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提出未來10年(2025年~2034年)用電需求評估與電源開發規劃。在考量AI科技發展、半導體產業擴廠、美國對等關稅實施及深度節能推動等影響下,預估未來電力需求年均成長率約為1.7%。
科技巨頭瘋狂競逐的 AI 賽道,如今燒出意想不到的錢坑「電力」,甲骨文(Oracle)最新財報揭露,為滿足 AI 運算需求,單季資本支出竟飆到 85 億美元(約台幣 2,700 億元),執行長更直言「電力是最大挑戰之一」,這股驚人的用電焦慮,意外點燃潔淨能源的投資商機,帶動相關 ETF 飆漲。
今周刊編按:全球離岸風電正面臨通膨推升建置成本的挑戰。日本三菱商事近日宣布,將退出原定2028年併網的三項大型離岸風電開發計畫。這些計畫合計總裝置容量達1.7GW,足以供應逾百萬戶家庭用電,原本被視為日本能源轉型的重要里程碑,如今卻因成本壓力而提前喊停。 日本NHK報導指出,三菱退場可能引發骨牌效應,打擊其他投資人信心,放慢日本離岸風電發展,使「2040年再生能源占比達四至五成」的目標面臨考驗。
在人工智慧(AI)迅速發展時代,資料中心基礎建設需求日益提高,用電、算力需求大增,如何有效管理能源使用、ESG並兼顧技術發展,已經成為企業必備課題,更是獲得國際訂單的關鍵。
今周刊編按:台灣綠電市場正迎來快速成長的新階段。在AI、半導體與電動車等高耗能產業推動下,用電需求持續攀升。經濟部預估,2030年全台用電量將突破3,343億度,其中綠電需求將首度突破千億度。 看準趨勢,天能綠電已搶先與多家半導體、電子與金融大廠簽訂長期合約,為未來十年奠定穩定成長基礎。但由於售電本質毛利不高,加上競爭者急速增加,也使價格波動和壓力越來越明顯。
核三重啟公投將於8月23日投票,週三(8/13)舉辦第4場意見發表會。正方代表為民眾黨主席黃國昌,由於他曾擔任2018年「以核養綠」公投的反方代表,也讓這場發表會格外受到矚目。 黃國昌發言聚焦產業用電及能源安全,並稱自己對核電的立場轉變是基於務實考量,他認為台灣當前缺乏能源韌性,需重啟核三維持穩定供電,「不用核電廠才是台灣最大的國安破口」。 反方代表為年僅20歲「反核少女」吳亞昕,她強調核電不是唯一解方,且核廢料問題至今未解,不應把風險留給下一代。
台灣正走在能源轉型的十字路口,再生能源占比持續衝刺目標,而科技業對綠電的需求也急速攀升。今周刊在周三(8/13)舉辦第九屆《新能源國際論壇》,專家在會中指出,氫能與地熱有望為綠電供應帶來新解方。 在全球減碳浪潮下,企業要站穩腳步,關鍵不只是「買綠電」,而是「買對電」,如何掌握數據、精準匹配發電與用電時段,成為新一輪競爭與成本管理的重要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