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路資訊發達的社會,人們不離身的智慧型手機、工作必備的筆記型電腦等,每三到五年就必須淘汰一次,而這些大量被丟棄的「電子垃圾」,可能成為各國下一個頭大的環保災難。
自一月初爆發的武漢肺炎,至今已奪走全球超過十萬人的性命,更對各國經濟造成重創。近期許多國家已經開始實施紓困方案,協助受衝擊甚鉅的產業與弱勢社群能度過這波危機。然而,在這波疫情發生之前,經常越居國際媒體頭版的重大災難,是澳洲野火、歐洲水患、北極融冰這類愈發頻繁的極端氣候事件。
從2020年初肆虐至今,截至8月,新冠肺炎已造成全球超過70萬人喪生;然而比爾蓋茲表示,到了2060 年,氣候變遷將與新冠肺炎一樣致命。
氣候變遷加劇,如果人類依舊過著不積極減碳的生活,你有想過30年後的台灣,會變成什麼樣子嗎? 今年4月22日當「世界地球日」邁入50週年時,台灣143名科學家曾發起連署,向政府及社會大眾示警,全球氣候已經進入緊急狀態,若放任不管,氣候災難的衝擊將擴及不同領域;而根據綠色和平昨(24)日發布最新研究,未來30年若不積極減碳,台灣將受到海平面上升與風暴潮雙重威脅,衝擊六都超過290萬人的居住安全。
新冠病毒大流行打亂了原有的生活作息和習慣,這場災難已經迫使所有人重新設定自己的優先事項。
新冠肺炎疫情是連鎖的複合性災難,牽引著另一個虎視眈眈的複合性氣候災難,油峰訊號一旦出現,正是熱鬧與門道消長的分水嶺。
美國德州暴風雪造成的災情持續擴大,不少家庭與工廠仍處於斷電、停水的狀態,尚未恢復日常運作,總統拜登(Joe Biden)先於美國時間2月20日批准「重大災難狀態」(major disaster),也將於26日視察災區。
CNN週三(4月21日)獨家報導,達賴喇嘛(Dalai Lama)等101位諾貝爾獎得主聯名寫信給出席週四登場的虛擬氣候峰會與會領袖、呼籲他們採取行動讓化石燃料留在地下。這封信籲請領袖們採取具體步驟逐步停用化石燃料、以防止災難性的氣候變化。
「我們已經體驗到這樣的恐怖…;」2012年1月,日本知名影星渡邊謙受邀在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發表演說,主題是分享日本「311」災後重建經驗。 這場災難,固然包括了日本史上最大地震、海嘯,但渡邊謙所謂的「恐怖」,直指地震與海嘯所引發的核災:「我們已經體驗到依賴『核能』,這項人類直到最後都無法控制的物質的恐怖。」
比爾蓋茲的新書《如何避免氣候災難》(How To Avoid A Climate Change)最近剛上市,比爾蓋茲結合他過去十年來對於氣候變遷的研究,以及他對經濟市場的洞見與解析,整理成可以避免氣候浩劫的淨零碳、全新經濟模式。其中,比爾蓋茲提到了「綠色溢價」(Green Premium)的概念,並說明它將是未來解決氣候問題的重要解方。 究竟,「綠色溢價」是什麼?讓比爾蓋茲解釋給你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