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例「海岸造林碳匯自願減量專案」通過環境部審查,至少取得1,011噸減量額度(國內俗稱碳權)!台中市政府農業局表示,台中市政府與台積電合作的海岸造林專案面積計約2.834公頃,以70%存活率估計,30年至少可取得減碳額度約1,011公噸二氧化碳當量(CO2e)的碳權。
近年來,為因應全球淨零轉型與供應鏈碳中和需求,許多企業選擇在自願性碳權交易市場購買碳權進行碳抵換。台灣也跟隨此趨勢,於2024年7月公布「溫室氣體減量額度交易拍賣及移轉管理辦法」,並於2024年10月推出首個國內減量額度交易平台,強化自願性碳權的整合性、溯源性與流通性,提升台灣氣候韌性,助力2050淨零轉型。
國內減量額度交易平台首批國內碳權10月上架後,至今無成交案例,且6件專案中,有5件已屆銷售期間下架。專家指出,由於每噸高達2,500元起的掛牌價格,與碳費費率300元差距過大,預計未來交易價格可望下修。
國內碳權交易將開跑,根據碳交所國內減量額度交易平台公開資料,已有奇美實業、中鋼、台北101等共6個專案,在減量額度平台公告相關交易資料。 此外,環境部目前核可的減量專案已經有一百多項,目前較為大家熟知的國內碳權主要來源,包含:抵換專案、自願減量專案等碳權專案,經過環境部核准,即可取得碳權,可以留著當作組織的減量使用,或是到碳交所平台上架交易。
山陀兒颱風來勢洶洶,碳交所原定本周三 (2 日) 舉辦的「國內減量額度交易平台啟動典禮暨企業分享會」延期舉辦,將延至 10 月 21 日舉行。據碳交所平台公開最新資料顯示,目前有6個定價交易減量額度專案公告交易資訊,總量為6,080公噸,每噸價格介於新台幣2500至4000元。
今周刊編按:國內碳權交易將上路,碳交所總經理田建中表示,國內碳權(國內減量額度)交易平台預計在10月2日上線,希望透過碳權交易市場推動企業減碳正向循環。 環境部已於2024年7月1日正式發佈《溫室氣體減量額度交易拍賣及移轉管理辦法》,主要是針對台灣本土的減量額度進行交易。值得注意的是減量額度來源包含執行先期專案(現已暫停)、抵換專案(已不再接受新案註冊)以及自願減量專案,其中來自先期專案的額度,僅能透過協議交易,並不能使用定價或是拍賣之功能。
今周刊編按:國內碳權交易將上路,碳交所總經理田建中表示,國內碳權(國內減量額度)交易平台預計在10月2日上線,希望透過碳權交易市場推動企業減碳正向循環。 隨著全球對氣候變遷的關注逐漸升溫,碳交易市場作為一種經濟手段,正成為各國佈局減碳策略的核心工具之一。台灣也不例外,致力於透過市場機制來減少碳排放。 然而,台灣的碳交易市場目前正面臨著一個關鍵問題——流動性不足。該現象不僅制約了市場的健全運作,也影響了碳定價的有效性及企業參與的積極度。本文將深入分析此議題,借鏡國際做法並提出《RECCESSARY》獨家觀點。
碳權交易所掛牌一周年,國內減量額度(碳權)交易將於10月2日正式啟動,財政部賦稅署說明,賣方在碳交所平台出售碳權給買方,應按銷售額開立發票交給買方,並由賣方代徵代繳5%營業稅。 環團綠盟舉辦以「什麼是好的碳權」講座,探討如何進行碳權的妥善運用及管理,提高企業和公眾對碳權交易市場的認識,以免業者花了冤枉錢,卻買到品質不良的碳權。為避免碳權漂綠,環境部下月底將訂定「碳中和宣告指引」提供業界參考,未遵循的企業有可能違反《公平交易法》而遭處分。
環境部今(1日)發布「溫室氣體減量額度交易拍賣及移轉管理辦法」,也就是國內碳權交易管理辦法,將於今年8月15日正式施行,明定三大買賣方式,交易或拍賣僅限一次,以防炒作,相關資訊也將公開於交易平台供各界查詢,避免漂綠疑慮,預計9月底將有首批交易。 碳交所於今年5月底與國際碳權核發機構Verra簽訂合作備忘錄後,也正式推出首個緬甸紅樹林藍碳專案、巴拉圭東部投資植樹造林專案,協助台灣企業達成碳中和目標。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挑戰,企業積極投入自願減碳專案,尋求碳權認證以達成碳中和。台灣透過《氣候變遷因應法》及相關子法規範,推動自願減量專案,並透過簡化審查程序和明確化管理辦法,提供企業更大誘因參與減碳行動。讀者將透過此文,了解2023年的新版自願減量專案包含三大重點,了解企業可以怎麼運用自願減量專案,朝淨零轉型邁進,並達成國家2050年淨零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