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沒想過會專職撿垃圾。」人稱「瘋媽」的江昀蒨笑著說。 原擔任幼兒園老師的她,因熱愛戶外運動與職涯規劃考量,選擇考取游泳教練與溯溪指導員證照,但卻遇上疫情、課程停擺,轉而走向宜蘭無人海灘散心,沒想到被眼前景象震撼:「安全帽、魚網、馬桶……整片沙灘像垃圾掩埋場。」她與先生隨手用車上的垃圾袋清理,短短30分鐘便裝滿兩大袋。從那次之後,他們不定時展開淨灘行動。
「向海致敬」計畫邁入第六年,環境部環境管理署3月24日舉行「海岸垃圾在哪裡?運用空拍AI辨識告訴你」記者會,公布首創AI向量海廢辨識成果。透過無人機(UAV)搭配影像拼接與AI分析,完整掌握海岸樣貌,並自動標註廢棄物位置與範圍,AI辨識海廢結果超過八成與人工一致。
《今周刊》發起為期3年的「還海行動1095」計畫,上百位大小朋友於今(11/2)日攜手來到新北市萬里風箏坪海灘,不到1小時,清出快一噸的垃圾。 今日的淨灘活動,除《今周刊》同仁外,新北市環保局副局長陳美玲;永豐金控、凱基證券、元大金控等多家企業,亦到場參與。
響應國際淨灘日,昇恆昌免稅商店近日舉辦「『敬』灘派對」,號召員工帶著家人,以及30家合作夥伴,近300人前往最靠台灣本島北邊的新北市石門區尖子鹿東北角海岸線。眾人合力清出近350公斤垃圾,用行動向海洋致敬,守護台灣美麗的海岸線。
今周刊還海行動進入第四年,從2021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還海行動1095」計畫開始,推出1095天號召全台企業、NGO組織到台灣海岸淨灘,並將收集到的廢棄物製成商品,喚起大家對海洋環境保育、減塑減廢的重視。 近期和品卓企業合作推出海廢便當盒、便當袋,品卓從2011年推出deya(台語發音:袋子)自創品牌,從材料、設計、生產到銷售一條龍,也融入環保永續概念。
輔仁大學自2010年起舉辦「鐵馬環台、攀登玉山、泳渡日月潭」三項體育活動,其中鐵馬環台,因為要在烈日之下完成11天、長達千里的遠征,因而被視為最艱苦與具挑戰的活動。
潛水是不少人的興趣愛好,可以看到美麗大海中多樣性生物,但隨著環境被破壞、全球暖化,愈來愈多珊瑚白化失去原本色彩,因此漸漸有人留意海洋保育,潛水不擦防曬、淨灘,還有關注珊瑚復育。
或許你聽過植樹、淨灘愛地球,但你有聽過「種月桃固碳」嗎?功用多元的月桃葉,不僅是代表那羅部落的香草植物,也是台灣原生種的固碳植物,一株月桃一年固碳量甚至達 5.8 公斤。
「如果沒有親身體驗這一切,怎麼知道身處的環境是如此珍貴?」冒著10度左右的低溫及強勁海風,弋果志工團隊動員近百名同仁及眷屬,戴上手套、拎著麻布袋,沿著新竹南寮海岸線一路綿延近1公里撿拾攤上垃圾,展開熱血的淨灘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