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氣候大會COP30正在巴西舉行,日前一份最新科學報告再度警示:地球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氣候危機,呼籲各國加快氣候行動。 由21個國家、70多位科學家共同撰寫的《2025/2026年氣候科學十大新見解》指出,氣候變遷已削弱森林、土壤與海洋吸收溫室氣體的能力,僅依靠自然已無法抵銷人為碳排,全球必須同時加速減排,並以負責任的方式推動新型去碳技術,才能避免氣候危機進一步惡化。
一株株橢圓葉片的海草隨波搖曳,構成看不見的碳匯森林。為守護這片珍貴的藍碳資源,今周刊「還海行動計畫」今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與台大生命科學院漁業科學研究所合作,建置海草培育基地,以實際行動推動海草復育與海洋生態永續。
面對氣候變遷與節節升高的氣溫,永續行動不能只是口號,而是應該每個人生活的一部分。今周刊響應聯合國「ACT NOW」12項個人氣候行動,舉辦「自綠生活節」,10月18日至19日於台北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邀請大家從日常生活做出改變,為地球的未來共同行動。
即使生活在都市、看不見海,日常中看似微小的行為,都可能對海洋生態造成長期且難以復原的影響。海洋保育署長陸曉筠表示,海洋永續必須從生活開始,每個人都能成為改變的一部分。 為讓永續行動走入生活,《今周刊》響應聯合國「ACT NOW」12大個人氣候變遷行動,舉辦 「自綠生活節」,於10月18日至19日在台北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登場,號召民眾從食衣住行等面向,做出友善環境的「自綠」行動。
台灣四面環海,政府正積極推動海洋藍碳成為淨零生力軍。海洋委員會15日在「亞太區域氣候政策納入藍碳能力建構研習營」中發布「亞太區域藍碳政策初步報告」,規劃以3階段推動亞太藍碳市場。 海委會主委管碧玲表示,面對日益嚴峻的氣候挑戰,必須回歸以自然為本的解方,藍碳正是其中的高效方案。她指出,藍碳除能高效吸存碳外,也能保護海岸線、支持漁業與沿岸社區,並維護生物多樣性,是推動永續發展的重要力量。
今年夏天,台灣社會圍繞能源政策展開多次討論,從7月颱風損壞光電場、8月核三廠重啟公投,9月高雄興達發電廠火災引發供電焦慮,甚至衍生能源區域正義議題。這些都凸顯出台灣區域電網建設發展不平衡的問題。 為了以科學數據為基礎,促進公眾參與電力規劃討論,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王筱雯教授及研究團隊於19日發布《台灣電業整合資源規劃指引》(簡稱「全資源IRP」),盼為台灣能源治理開啟新篇章。
韓國的海藻產業正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綠色革命,從餐桌上的美味「海苔」(gim)蛻變為全球氣候變遷的關鍵解方。憑藉其卓越的碳吸收能力和永續發展潛力,海藻不僅在海洋生態系統中扮演著「藍碳」的重要角色,更引領著下一代農業技術的發展,更展現了其在海洋生物科技和氣候韌性農業領域的雄心壯志。
珊瑚礁有「海洋熱帶雨林」之稱,不僅構築了絢麗的海底景觀,更是維繫海洋生態系統的重要基石。然而,近年來受到氣候變遷、人為活動與污染等多重壓力,珊瑚礁正面臨嚴重生存危機。 台達近年積極以科技投入珊瑚復育,台達文教基金會與台灣珊瑚礁學會,8月21至22日舉辦首屆台達國際珊瑚復育研討會,邀集國內外珊瑚保育專家,並首度展示台達人機協作型機器手臂協助耐熱珊瑚培育的最新成果。
台灣能源轉型再添新進展。台灣港務公司基隆分公司今年7月首度釋出蘇澳港南外廓防波堤外側6.75公頃海域,規劃三處離岸式波浪發電試驗區。 經公開評選後,由以科國際海洋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脫穎而出,取得C區位的開發資格,預計在此設置並測試波浪發電設備。這不僅是國內第一座波浪發電試驗案場,也象徵商港區域正式被納入再生能源開發版圖。
一瓶手掌大小的玻璃罐,看似不起眼,卻承載著海草復育的希望。在生態瓶中鋪上沙子,種下來自東沙環礁的海草,每天放在辦公桌上接受約4小時的光照,一個月後,海草嫩芽探出頭,成為未來復育行動的幼苗。 這正是《今周刊》還海行動今年4/22世界地球日發起的「1萬瓶海草復育計畫」的縮影,號召企業與社會大眾共同培育海草,提供台大海草基地作為人工培育研究素材,並將「藍碳種子」種回澎湖海床,「還給大海一畝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