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因應氣候變遷,具備氣候調節功能的「藍碳」重要性日益升高,海保署近年針對具有強大碳匯功能的海草床、紅樹林、鹽沼及珊瑚礁等海洋生態系,進行相關監測調查、保育及復育行動,以達成2050淨零碳排目標。
生活裡無法被分解的塑膠垃圾丟掉後會去哪?多數人以為垃圾會順流而下成為海洋廢棄物,但實驗結果卻顯示不同的答案。 台灣湛藍海洋聯盟今年獲海保署海洋保育計畫的補助,與澄洋環境顧問、民權國中和在地木造帆船推廣社團合作,共同規畫執行「淡水河漂流物實驗」,於今(24日)發佈實驗成果,發現回收到的漂流物樣本並未流入大海,而是擱淺在淡水河左側三重沿岸等重要堆積熱點上,形成河川垃圾。團隊建議政府可將研究成果納入參考,未來加強該地清理。
海保署2日公布今(2023)年第三季全台淨海成果及海廢分布地圖,海廢清除總量為6156公噸,回收再利用則高達3114公噸,再利用比例首次過半,占近51%。其中,竹木類廢棄物佔最大宗,大多來自台南市。
海保署13日在台北舉辦「2024海洋探索之旅 尋找下一個YTR之星」創意影音競賽啟動記者會,以「如果我是海洋保育署署長,我要推動○○○○○,完善海洋保育」為主題,邀請全民運用YouTube平臺發揮創意,總獎金新臺幣50萬元。
海洋保育署位在高雄的辦公室離海有點遠,員工只能在頂樓「遠眺」大海。新任海保署署長陸曉筠仍保留著國立中山大學的教席,其辦公室屬於「海景第一排」,外頭就是海浪和風的交響曲,她覺得舒爽療癒。 陸曉筠並非主流定義上的「海女」。她在台北長大,20多年前在中山大學念書,才意識到原來海浪聲近在咫尺。大自然的威力,讓她覺得人類好渺小,可人類卻一直對海洋苛索資源。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於今(20日)舉辦「藍色共鳴、海洋為盟」海洋保育ESG論壇,號召企業及民間團體共同支持海洋保育,將「人與自然和諧共榮」的願景轉化為具體行動。 海保署署長陸曉筠強調,「海洋保育、攜手永續」ESG 專案所訂定之 4 大方針 及 15 項方案類型,後續亦將納入臺灣證券交易所「公司治理評鑑之參考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