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近期宣布啟動「十大AI基礎建設計畫」,預計至2040年將帶動逾新台幣15兆元(約5100億美元)的經濟產值,藉此推動台灣產業升級、並鞏固全球人工智慧領域的戰略地位。同時間,隨著全球ESG規範趨嚴,跨國品牌對供應鏈環境表現要求日益提升,台灣製造業正面臨一波結構性的污染防治升級浪潮。
車用零組件廠車王電受惠子公司華德6月電動巴士交車量增加及維修收入挹注,自結6月合併營收3.5億元、年增95.31%,累計上半年合併營收17.29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 24.64%,創下同期新高。
隨著AI資料中心建置、能源轉型、電網汰舊換新及製造業回流等四大趨勢,全球電網投資將大幅增加。IEA預估,全球電網投資在2030年需要增加近一倍,推動電力設備需求持續增長,那麼重電產業是不是也水漲船高 ?
2025年智慧城市暨淨零城市展揭幕,以「數位與綠色雙軸轉型」為展覽主題,聚焦智慧建築、智慧交通、智慧醫療、智慧能源、虛擬電廠、淨零永續、資源循環等,其中儲能市場由表前市場轉移到表後市場,進一步推動「虛擬電廠」發展,國內業者包含永豐餘、東元、大同都積極搶進。
台灣原訂於 2025 年達成的綠能發電目標,延後至 2026 年 11 月才能實現,對市場成長形成壓力。此外,2024年由於中國產能遠超全球需求,導致國際市場價格持續下滑,壓縮太陽能廠的獲利空間。
在2024年,和大(1536-TW)因電動車客戶持續調節庫存而面臨嚴峻挑戰,全年營收因此衰退 12.49%。不過,隨著國際電動車大廠的庫存問題逐漸改善,市場預期整體產業的訂單將在2025年起陸續回溫,和大(1536-TW)的營運狀況也可望漸入佳境。 「庫存循環週期」,就是目前這家公司在2025年的主旋律。而長期來看,公司在油電混合動力車款的研發能否轉為實質訂單,則是市場後續關注的焦點。
隨著全球環保標準日益嚴格,台灣的環保節能、環工及水資源回收產業迎來前所未有的成長契機。面對企業對永續發展的高度重視,及政府對環保政策的推動,業者紛紛強化綠色技術與循環經濟布局,包括崑鼎、可寧衛、日友、山林水、中鼎、國統等企業皆看好今年業績表現將迎來新一波成長動能。
茂迪(6244-TW) 2024年12月營收為 2.87億元,相較11月減少9.58%,與2023年同期相比下降21.07%。回顧2024年,茂迪全年業績受到市場需求變化、產業競爭加劇,以及政策環境影響,全年營收表現相較2023年略顯疲弱。儘管第3季營收有所回溫,但整體成長仍受限於產能過剩與市場價格壓力。
台灣電線電纜業在強韌電網計畫的推動下,產業前景看俏。根據經濟部最新統計顯示,2024年1月至10月電線及電纜業產值已達1,886億元,較去年同期大幅成長22.9%,全年產值預計將突破2021年2,024億元的歷史高點。 其中重電股四雄,中興電(1513)、士電(1503)年營收創歷史新高,而亞力(1514)因2023基期太高,拉低了2024年的營收表現。
疫情對航太產業的影響,至今仍餘波盪漾。這是一個由波音(Boeing)和空中巴士(Airbus)兩大巨頭主導的市場,市占率接近八成,供應鏈的穩定性極高。但你可能不知道,這份穩定來自於嚴格的國際認證標準,例如NADCAP,讓零組件供應商想要打進去並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