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十年以來,極端天氣頻傳,發展綠潔能源是全球刻不容緩的議題。 而高價的「儲能設備」,近年隨電動車發展,成本逐年下降,未來將是能源產業的重要一環。
2020年極端天氣導致的天災更頻仍,澳洲大火、大陸洪災、地球反撲,全球進入永續發展關鍵時刻。金管會今年8月已發布「綠色金融行動方案2.0」,宣示公私協力合作拚永續的目標,主要是透過金融機制引導企業及投資人重視根植於ESG的永續金融,促成投資及產業追求永續發展之良性循環,共有38項具體措施。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 F)發布的「2020年全球風險報告」,列舉出未來10年可能發生的風險,包括極端天氣、氣候行動失敗、天然災害、喪失生物多樣性、人類造成的環境災害、資料詐騙或竊取、網路攻擊、水資源危機、全球治理失敗及資產泡沫化,其中半數以上都與環境有關,顯見氣候變遷引發的風險事件已演變為高度交織、影響範圍深遠的系統風險,若未能妥善因應,將對環境、經濟和社會造成巨大衝擊。
全球平均氣溫第二冷的加拿大卑詩省,連連出現攝氏50度的極端高溫,熱死數百人,地球極端天氣越來越嚴峻,國際間正掀起「淨零」(Net Zero)風潮,但人類生存及經濟活動,無可避免會產生二氧化碳,如何達成淨零排放目標,最有效的,要先從您我習以為常的生活習慣著手改變。
氣候變遷問題愈來愈急迫,不只海洋變得越來越暖,包括美國西南部近四分之三區域也正面臨嚴重乾旱,創下美國氣象單位20年以來最嚴峻罕見的紀錄。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報告推估,全球均溫最快在2030年就會上升超過攝氏1.5度,比過去預期足足早了10年,而一旦快速突破此數據,熱浪、乾旱、洪水和颶風等極端天氣事件,將帶來嚴重的環境傷害。
在全球頻頻受極端天氣侵襲之下,減緩氣候危機及推動能源轉型是綠色和平在全球的重點環境專案。2020 年,綠色和平針對臺灣用電大戶與地方政府,進行一系列的倡議工作,並啟動氣候教育,提升公眾意識。2021 年,綠色和平更進一步,協助中小企業轉用綠電,並要求政府將「有效碳定價」與「2050 淨零排放」目標入法,以更具體的作為,減緩氣候變遷。
「2022年世界風險報告」出爐,「氣候行動失敗、極端天氣、物種多樣性損失」入列前三大議題; 而台灣的未來就在低碳出口,在商言「環境」的時代早已來臨。
隨著地緣政治事件和氣候波動加劇而生的能源挑戰不斷增加,「微電網」成為可行的解決方案之一,但這些供電來源通常是需要「靠天吃飯」的太陽能和風能,想要確保能源穩定供應,AI 技術成了重要的一環。一起來了解,AI 如何協助提高電網彈性,以及台灣市場上有哪些企業領導者。
聯合國針對全球乾旱的最新報告指出,自 2000 年以來,全球乾旱發生的頻率和持續時間增加了 29%。2050 年前,乾旱將會影響全球 75% 以上的人口。在每天的新聞中,「創紀錄」、「史無前例」等詞彙不斷出現,然而這些用詞不再用來形容人類的成就,而是面對殘酷無情的氣候災害,沒有人可以獨善其身。
氣候變遷影響全球,對開發中國家來說,極端天氣現象的傷害來得又快又急。印度已出現「熱浪險」參數型保險,特色是講求數據和自動化,依「觸發事件」就能賠償,發揮及時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