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投資已成為台灣資本市場監理單位重視方向,以期透過市場機制鼓勵上市公司重視企業永續發展。企業經營者應思考經營的初心,從追求EPS回歸為追求ESG,做好ESG不該是為特殊目的而做,而是身為地球公民都該思考的課題。
堅持投資最新、最現代化的機器,黑松始終如一扮演台灣飲料業的先鋒,為每個生產環節把關,以達到最高水準的生產品質做為標竿,讓消費者安心飲用黑松的每一罐飲料。「黑松能有今天,是因為向來能接受新的觀念、技術和設備,」退休已超過二十年的賴輝雄,點出老東家成功的關鍵。
半導體通路商文曄科技於15日晚間公告,為了擴大營運規模,該公司預計辦理私募、現金增資及員工認股權等三項議案,總計達到1.7億股,未來將引進長期策略投資人,對象是需要符合可協助強化公司客戶結構、產品組合及市場行銷等能力。文曄公司派的這個大動作,市場解讀為是要強化本身能夠掌控的股權,以對抗大聯大在一月底已完成近三成股權的公開收購策略。
「台灣有形資源有限,如果台商帶著轉型升級計畫回來,我們非常歡迎;如果是在中國經營出現困難,但沒有升級計畫,經濟部也會提供應急協助,但長期來看,或許是幫忙他們轉往東南亞發展。」經濟部政務次長龔明鑫用這段話,說明了政府吸引投資的態度,絕非「撈進籃裡都是菜」,而是先盤點投資環境的優劣勢,再設定明確的戰略目標。
歐洲也許不像美國,有如 Google、Apple 或 Facebook 等突然急遽成長的科技公司,但他們在科技發展中擁有不同面向的領導地位—科技向善(tech for good)。
2014年,由美國政府領銜發布的一份職場調查報告, 為企業近年日益惡化的「員工財務焦慮」危機敲響一記警鐘。 然而,報告也為一個新的時代揭開序幕。 在這個時代,企業要留才,僅提供薪資與升遷等「基本盤」誘因已不足夠; 在這個時代,企業的生產力與員工的「財務素養」榮辱與共; 在這個時代,「是否主動關懷員工」已成企業是否具備投資價值的新判準。 這個時代,叫作「超福利時代」。
由聯合國2006年發起的責任投資PRI原則,到2018年簽署機構已經達到1715家,成長26倍。最近調查顯示,投資機構比企業經營者更在意ESG投資。投資革命新時代已然來臨,ESG投資是王道!
有多家跨國企業將陸續達成100%使用再生能源,加上回流台商的新增投資需要用電,使得台灣的綠電需求量大增,進而帶動太陽能發電廠的搭建商機,嘉惠相關供應鏈。
「面對後疫情時代,企業經營決策更重視風險應變力,投資人也更加重視企業的永續責任,作為「ESG倡議始祖」的聯合國,日前發布一份股東會行動指南,為投資人指引方向。
投資人用他辛苦工作的所得,買了一家公司的股票,最期待的是能夠在投資的過程中,分享公司的獲利與成長,這是資本市場生生不息的成長動能;反之,如果資本市場充滿假帳企業,經營者掏空公司,這個市場會形成像吃角子老虎般的吃人市場,把資本市場導向險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