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影響力投資國際論壇(TIIF 2025),今年以「投資未來」為題,聚焦氣候解方、永續供應鏈與影響力資本。10月23日的論壇集結國際影響力投資領袖、國內外金融機構,共同探討如何透過影響力投資推動亞太的永續轉型,讓資本成為實現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目標的驅動力量。
綠學院的朋友們,多年不見!2017年Green Impact Lab剛成立時,綠學院曾經出了一些文章預測綠色創業的方向,這幾年綠色產業的發展如同雲霄飛車一樣,除了造就當時預測賽道上許多綠色新創的成功之外,也把很多公司甩出去。
NextEra Energy(NEE-US)在最新投資人會議上強調,美國能源市場正迎來「黃金時代」,未來十年將由電池儲能、超大型資料中心、小型核能模組(SMR)以及人工智慧四大力量推動。
全球離岸風電投資加速,專業船舶已成各國競逐焦點。台灣的東方風能 (7786-TW) 週二(9/30)完成台灣最大規模的離岸風電船舶融資案,顯示市場正邁向更長期、更在地化的發展。
2025年第五屆「台灣影響力投資論壇」將於10月23日(週四)在政治大學公企中心A2國際會議廳登場。本屆以「投資未來:氣候解決方案、永續供應鏈與影響力資本」為主題,邀請來自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地的國際講者,聚焦全球與亞洲影響力投資的最新趨勢。
今週刊編按:紐約氣候週 9 月 28 日落幕,與同在紐約舉行的第80屆聯合國大會形成鮮明對比。美國總統川普在聯合國大會上直言氣候變遷是「世界上最大的騙局」,引起全場譁然,隨後美國能源部更宣布取消原規劃用於風能、太陽能、電池與電動車補貼的 130 億美元綠色基金。 與此同時,紐約氣候週場內外依然高呼加速能源轉型,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高峰會上強調,歐洲面對能源危機的方式是加速轉型、加倍投資再生能源,如今歐洲將近一半的電力來自再生能源,太陽能和風能都成長迅速。
國際永續專業網站 edie 於今年 8 月 發布最新洞察報告《2025 年永續報告與溝通洞察》(Sustainable Reporting Insights 2025)。內容指出,在全球淨零轉型壓力下,投資人與監管機構對於企業永續資訊揭露與數據品質的要求日益嚴格,單純的合規揭露已不足以建立信任。 企業必須同時兼顧「透明揭露」與「有效溝通」,並針對不同利害關係人建立清晰的語言框架,才能避免漂綠質疑並發揮最大影響力。
英國政府近期宣布,購買車價不超過3.7萬英鎊的新電動車,可獲最高3750英鎊補貼,總額達6.5億英鎊。然而,多位交通政策與氣候變遷學者指出,若這筆錢改為補助電動自行車(e-bike),不僅能更快減碳,還能創造更大的社會效益。
科技巨頭瘋狂競逐的 AI 賽道,如今燒出意想不到的錢坑「電力」,甲骨文(Oracle)最新財報揭露,為滿足 AI 運算需求,單季資本支出竟飆到 85 億美元(約台幣 2,700 億元),執行長更直言「電力是最大挑戰之一」,這股驚人的用電焦慮,意外點燃潔淨能源的投資商機,帶動相關 ETF 飆漲。
雀巢宣布與re.green及Barry Callebaut在巴西展開大規模森林復育與農林混作專案,總計覆蓋8,000公頃、植樹1,100萬株,預計帶來長達20至30年的碳封存效益。計畫不僅有助於達成雀巢2030年全球「種植2億棵樹」承諾,更提升咖啡與可可產地的氣候韌性,支持農戶生計。這項合作凸顯企業如何透過再造林與供應鏈投資,把永續戰略落實到產區前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