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基金會未來二十年系列第四場,請到臺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童慶斌教授,先從企業關心的永續治理談到氣候變遷下水資源挑戰、實體風險界定及影響,到永續流域管理、再生有機農業與實際案例,讓我們嘗試找到韌性調適路徑,共同面對未來的挑戰。
拯救戈壁熊一起Bobi Gobi!慈心基金會與蒙古大戈壁嚴格保護區A區(Great Gobi Strictly Protected Area - Zone A)合作,於2024年5月起,將於蒙古國戈壁保護區內,以種樹利器進階版「潛艇式水寶盆」種植1,000株樹,復育世界瀕危的保育動物—戈壁熊的生存棲地,近日(8日)再度觀察保護區種樹區域的樹苗成長狀況,樹高有明顯成長,樹苗存活率也高達80%以上。
臺灣有55%的珍稀物種生活在保護區以外的地區,包含農田、淺山與濕地,若能整合農友在田間觀察物種活動的資訊,將為臺灣生態調查提供珍貴紀錄。 慈心基金會與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於今(6日)簽署合作備忘錄,將合作推廣農友使用「愛自然iNaturalist」平台上傳田間生態記錄,透過公民科學家的鑑定或AI圖像識別技術,協助農友識別物種,公開呈現農場生態現況。
全球第一份以種樹為主題的社會投資報酬(SROI)國際認證報告出爐!為評估海岸種樹對社會層面的影響,慈心基金會委託中央大學評估與追蹤,報告顯示,種樹活動的社會投資報酬率高達17.26,獲得國際社會價值(SVI)的高度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