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小農經濟日漸蓬勃,全聯預告將於今年中秋檔期推出兩款「小農稻米」品項。
知名電商「悠活農村」主打尋找台灣各地友善生產的農漁產品,近日爆出欠薪還有欠貨款,更多民眾預付的儲值金也因客服專線沒人回應,而無法拿回來,據了解,悠活農村創辦人嚴立煌離世後公司就停擺,從臉書官網最後一篇貼文日期停留在1/3來看,已經2個月沒運作。
推動氣候行動的種種艱難,在歐盟的氣候新法上也同樣可見。2023年,歐盟通過《歐盟防止毀林法規》(EU Deforestation-free Regulation, EUDR),並宣布從2024年12月30日起正式實施。在這項法案中,歐盟希望藉由控管商品的產地,防止有人為了種植商業作物破壞森林。
今周刊編按:消基會今年4至5月間針對市面74多家手搖飲、咖啡店及早午餐店販售的鮮奶茶類飲品進行調查,調查發現一些店家在鮮奶品牌標示與實際銷售內容不符,像「珍煮丹」在官網顯示其「姍姍紅茶拿鐵」飲品使用小農鮮奶,但店員卻回應採用光泉乳香世家。 台灣的農業早已不是落後的現場,專業、乾淨、科技,是台灣農民值得被看見的樣子; 從產地到餐桌,做到品質揭露、透明溯源,正是台灣農民最重要的價值。
海外援助的方式很多,在台灣,有一群新創、社會企業與政府攜手合作,用創新服務和技術,深入友邦國家解決當地發展困境,讓台灣的影響力擴散到海外。
為響應國家2050淨零排放政策,台糖公司推動淨零轉型12項關鍵戰略中之「自然碳匯」,加入由綠色消費者基金會與天地和氣股份有限公司倡議與執行的國際土壤碳匯「小農種碳」專案計畫。 該專案在2023年2月通過國際認證平台黃金標準(Gold Standard)立案審查,並取得6項SDGs(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成為台灣首項國際土壤碳匯專案,正式登錄於黃金標準官網(編號GS11818)。
《今周刊》二○二三年「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其中「最佳永續觀光獎」由花蓮縣、新北市拿下,它們怎麼結合在地優勢和特色,推動綠色旅遊?
台灣每年平均浪費近62萬噸的廚餘,相當於堆滿1萬座台北101大樓。廚餘來自供過於求的農產品、天災損害、人為分級、餐廚剩餘、商店未售完食物和家庭剩食等,這些廚餘釋放的氣體和汙染物加速全球暖化並影響生態環境,解決剩食問題的方法需要產銷供應鏈共同努力才得以實現永續的食品系統。
過去十年間,宜蘭核發農舍面積相當於3.8個大安森林公園,擔憂農地流失加劇,在宜蘭深溝從事友善耕作七年的小農宋若甄,月初發現連自家耕種田區都被插上出售招牌,於是發起「尋找1/750——一坪地主計畫」,透過民眾募資購地,多保護一塊友善耕作農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