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能源發電具有間歇性,過剩的電力該如何有效儲存?利用地下鹽穴儲氫或許是個好解方。英國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早在1972年就開始利用地下鹽穴儲存氫氣,至今運作已有半世紀。 如今,隨著英國能源公司SSE宣布新一輪地下鹽穴儲氫計畫,這項低調的技術也被重新推上舞台。英國皇家學會指出,要實現2050年淨零目標,必須依靠大規模、低成本的氫氣儲存方式,而地下鹽穴正是其中最具潛力的解方。
一株株橢圓葉片的海草隨波搖曳,構成看不見的碳匯森林。為守護這片珍貴的藍碳資源,今周刊「還海行動計畫」今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與台大生命科學院漁業科學研究所合作,建置海草培育基地,以實際行動推動海草復育與海洋生態永續。
一瓶手掌大小的玻璃罐,看似不起眼,卻承載著海草復育的希望。在生態瓶中鋪上沙子,種下來自東沙環礁的海草,每天放在辦公桌上接受約4小時的光照,一個月後,海草嫩芽探出頭,成為未來復育行動的幼苗。 這正是《今周刊》還海行動今年4/22世界地球日發起的「1萬瓶海草復育計畫」的縮影,號召企業與社會大眾共同培育海草,提供台大海草基地作為人工培育研究素材,並將「藍碳種子」種回澎湖海床,「還給大海一畝田」。
《今周刊》2021年啟動「還海行動」,計畫邁入第5年,2025年《今周刊》宣布,將啟動1萬瓶海草復育計畫,號召企業、社會大眾在澎湖海床種下「藍碳種子」。 這次「還海行動2025」今周刊在元大金控、技嘉科技、遠東新世紀、台灣銀行、永豐金控、犀牛盾等企業支持下,與台大生命科學院漁業科學研究所合作,建置海草培育系統,在校園打造復育基地。同時,行動計畫也與蘋果劇團合作,將展開全台校園、社區巡演,將海洋生態保護向下扎根。
面對中國產能過剩的殺戮,台灣的石化、鋼鐵、水泥,甚至已傳統產業化的電子產業,都呈現招架乏力的頹勢,但是最機動的製鞋、成衣,及自行車都因為在海外找到生產基地,而且靈活移動,成為傳統產業的超級明星產業。
「鄉村有照顧的本質,我們用這種方式等待改變產生。」花蓮五味屋的催生者——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教授顧瑜君這麼說道。這句話似乎也為五味屋的角色一錘定音。從2008年創立至今,從1個基地擴大成擁有13個據點的「療癒公益村」,這樣不急不躁的溫柔陪伴,始終是五味屋的核心精神。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與2050淨零排放的挑戰,企業綠領人才需求顯著增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宣布與新加坡碳管理企業希達數位(Cedars Digital)簽署產學合作備忘錄,整合學術資源與數位技術,共築亞太碳管理人才培育基地,為淨零轉型提供關鍵解方。
交通運輸脫碳帶動生質燃料需求大增,新加坡生技新創Chitose Bio Evolution看準這股趨勢,開發出微藻培養技術,提供更永續的生質燃料替代方案,吸引多家日本大型企業投資,近日更宣布獲得約4,900萬美元(約新台幣16.13億元)資金,將用於擴展馬來西亞砂拉越州的微藻生質燃料生產基地,並加強技術研發,推動從研發走向量產。
12月下旬,強勁的海風吹拂著彰濱工業區,裡頭座落著半導體先進製程所需的特殊化學氣體生產基地——台灣特品化學(下稱台特化)的研發總部及廠區。它名列全球前4大量產矽乙烷業者,建立全球最大的矽乙烷單一生產線,打入台積電並外銷至6個國家。
今周刊編按:宜蘭縣政府攜手太古可口可樂等六大團體,在大溪漁港打造全國首創的「海廢就地回收成材」暫置所,結合創新的「海廢4R循環模式」,將難以處理的保麗龍海廢轉化為資源,致力於將大溪漁港打造成減廢漁港的示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