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環境意識抬頭,全球不論是大城市或小鄉鎮,都紛紛往「零廢棄」的目標前進,從日本上勝町,到義大利的卡潘諾里,都提供了值得學習的創新作法。
在阿聯的實驗室裡,一種被人們忽略的垃圾,蝦殼廢料,正在悄悄改寫環境科技的未來。研究團隊不只是想要減少海鮮市場堆積如山的殼體,他們更試圖把這些副產物轉化為有價值的碳捕捉材料。這是典型的「從廢到寶」的故事。
9月27日,「台泥DAKA再生資源利用中心」正式啟用,台泥董事長張安平、花蓮縣副環保局副局長王志惠、花蓮縣和平三個部落村長一同出席剪綵。
今周刊編按:在日本大阪萬博會上,三菱電機展出一款「自動行走垃圾桶」。當遊客靠近並準備丟棄垃圾時,機器人會自動停下,方便丟垃圾,成為解決清潔人力短缺的創新利器。透過這些智慧化嘗試,不僅能緩解人力與環境維護的壓力,也為觀光需求日益增長的城市帶來更高效、永續的公共服務方案。
在台灣的傳統產業版圖中,銘福集團默默扮演著一個不為人知的「隱形冠軍」角色。從早年的拆船業起家,歷經廢五金、廢車解體,這家深耕在地超過半世紀的企業,已從過去常被視為產業鏈末端,負責清理別人不再需要的「垃圾」,轉身成為引領台灣循環經濟的關鍵推手 。
「一開始沒想過會專職撿垃圾。」人稱「瘋媽」的江昀蒨笑著說。 原擔任幼兒園老師的她,因熱愛戶外運動與職涯規劃考量,選擇考取游泳教練與溯溪指導員證照,但卻遇上疫情、課程停擺,轉而走向宜蘭無人海灘散心,沒想到被眼前景象震撼:「安全帽、魚網、馬桶……整片沙灘像垃圾掩埋場。」她與先生隨手用車上的垃圾袋清理,短短30分鐘便裝滿兩大袋。從那次之後,他們不定時展開淨灘行動。
你可能聽過「快時尚」(Fast fashion),但有聽過「快科技」(Fast tech)嗎?在科技產品推陳出新的時代,電子設備從過去的奢侈品,逐漸變成日常消耗品。人們追求的是更便宜、更便利,至於產品耐不耐用,早已不是首要考量。 從 USB 風扇到迷你吸塵器,這類「快科技」產品大量充斥生活,更新速度快、價格低廉,但也因為壽命短、不易維修,正悄悄釀成一場前所未有的電子垃圾災難。
海洋廢棄物挑戰日益嚴峻,台灣起家的手機配件品牌犀牛盾,宣布推出智慧海廢清理平台「破浪者」。結合太陽能、自動化與AI辨識技術,透過無人機偵測、無人船回收與水流引導系統,打造低能耗、模組化的海上垃圾回收方案,首站將實測台南黃金海岸等近海海域。
當你的手機、筆電故障了,你想過可以自己維修嗎?電子垃圾對環境造成的負擔日益嚴重,根據聯合國統計,2022年全球產生約6200萬噸電子廢棄物,預計到2030年將增至8200萬噸;並且電子垃圾產生的速度是回收的五倍。為此,不少新創公司試圖翻轉「用壞即丟」的產品設計方式,打造出可以透過維修、更換零件延長使用壽命的電子產品。
亞洲綜合原住民社區行動組織(AIICAO)於馬來西亞沙巴仙本那順利完成其第二梯次國際實習計畫。延續年初首梯次行動的成果,本次跨國合作再度集結來自台灣、馬來西亞、菲律賓的青年志工,進一步推動海洋保育行動,並針對無國籍的巴瑤族(Bajau)展開急難人道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