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自2016年開始推動再生能源至今,有許多成功或失敗的經驗,面對再生能源勢在必行的趨勢,地球公民認為,我們有必要知往鑒今,改進未來的綠能政策,讓再生能源在對的地方、用對的方式加速發展。 尤其在地狹人稠的台灣,地面型光電的發展更是一大挑戰,不僅攸關能源轉型的成敗,更牽動國家的社會、環境及空間規劃等治理課題。
台電於今年3月31日宣布啟用全國最大地面型太陽光電場,在台南將軍、七股區214公頃廢棄鹽灘地,總投資96.5億元,用48萬片光電板打造全台地面最大、裝置容量達150MW的台南鹽田太陽光電場,完工後每年可發綠電逾2億度。
能源轉型須加快腳步,地面型光電案場卻接連出現社會爭議。上週五(6日)的「2021新能源論壇」上,光電業者指出,太陽光電的減碳效益是種樹的50倍,呼籲政府適度釋出平地造林地做光電。
漁電共生是地面型光電裝置的一種,在保持養殖產能的同時,利用漁塭周圍堤岸和水渠建置太陽能板,並提供魚塭夏季遮光與冬季禦寒的功能。
太陽能發電潮正席捲台灣,吸引各路人馬紛紛搶進。 當一座座屋頂型、地面型太陽能電站,開始在全台遍地開花, 將催生10萬個工作機會,讓荒地上長出上兆元商機。 這不只是一場能源革命,更是一門持續閃亮20年的明星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