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三廠二號機今年5月除役,台灣正式進入非核家園。然而, 8 月 23 日將舉行核三重啟公投,在公投之前,全國廢核行動平台邀集國內地質學者,剖析核三廠重啟的地震風險。地質學者指出,恆春斷層通過廠區大門內,距離核島區僅一公里遠,加上核島區的地質屬於不穩定的年輕活動岩盤,現有的耐震設計恐無法達到會面臨的地震強度,重啟仍有重大的安全疑慮。
石油探勘是龐大石油工業中的上游產業,且是整個工業內最原始也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因為尋找充足且可供開發利用的原油,關乎到最末端的利潤。 在臺大地質系擔任兼職教授,且在臺灣中油探採研究所擔任副所長的吳榮章,以〈石油地質與油氣探勘〉為題,分享臺灣與國際在石油探勘領域的特性、現況與未來可能發展方向。
台灣大學新碳勘科技研究中心與國家海洋研究院共同簽署合作備忘錄,攜手促進海洋地質與淨零永續領域的跨單位合作,藉由技術精進與資源整合,共同推動台灣海洋科學研究和技術發展。
今周刊編按:根據地質紀錄,約40萬年前全球冰量較少,海平面高出現今10公尺,暖期持續3萬年,是百萬年來地球最暖期。 台大地質系胡訓銘博士後研究員和沈川洲教授領導的國際團隊,利用地中海洞穴鐘乳石和北大西洋海洋紀錄,揭示這一異常暖期的關鍵原因,研究成功登上頂尖期刊「自然通訊」,有助於預測未來氣候變遷。
為加速建置離岸風電綠電進程,經濟部地質調查及礦業管理中心(以下簡稱地礦中心)已完成澎湖周邊、彰濱至竹苗近岸地區離岸風場區域尺度地下地質調查。
「基隆給人的感覺就是Blue,『憂鬱』也過門『不入』。」 擁有旅遊專業背景的宏岳國際總經理、和平島地質公園創辦人黃偉傑,念觀光系的他,大學開始就帶團出遊、出社會在旅行社從事國內旅遊領隊工作,但他發現行程都會去野柳、宜蘭等地,卻常「過家門不入」,讓基隆遊子的他,心中暗自埋下種子:想帶大家領略基隆之美。
近日,世界上首座高階核廢料處置場——芬蘭翁卡羅(Onkalo)核廢料貯存庫,基礎工程即將完工,預計於2024年開始試運行;正式啟用後,它將成為世界首座以深層地質處置方式、永久存儲高放射性核廢料的巨型地下設施。
印度月船3號成功抵達月球南極,旨在揭示隕石坑內的水資源含量和提取挑戰。水冰被視為月球關鍵資源,可支援未來太空任務和建基地。該任務有望深化我們對月球南極地區地質和水冰分布的理解。
離岸風電業者沃旭能源今(31日)宣布,已做出「大彰化西南第二階段及西北離岸風場」最終投資決定,今年將開始動工,預計2025年底完工。沃旭能源表示,經過地質調查,確定全數66座風機都將採用水下基礎無須打樁的「負壓沉箱」工法,創下台灣首例。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經費年年降低,調查活動斷層人力僅10人,此次918強震,更凸顯了政府對於敏感地質區調查能量不足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