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編按:跨國環團發布報告揭露,台灣成為俄羅斯輕油的最大買家,其中台塑石化進口俄國輕油的依賴度由俄烏戰爭前的9%暴增至90%。由於俄羅斯高度依賴能源出口維繫戰爭資金,此事引發國際關注,G7財長會議更強調將持續對俄石油出口施壓,並鎖定戰爭後仍增加進口及協助規避制裁的各方。 被點名的台塑化澄清,2024年俄油占進口總量約60%,2025年迄今約85%,若計入公司自產輕油,比例僅35%與48%,並強調採購以公開招標進行,嚴格要求供應商符合國際制裁及歐盟規範,並非刻意偏向俄油,而是市場供應結構所致。 經濟部則回應,國營事業自2023年起已全面停止進口俄油,但輕油非管制品,民間仍可採購;將與廠商溝通,積極配合各項國際管制措施,同時呼籲國內企業採購符合歐盟管制規定油品。
碳捕捉與封存 (CCS) 開啟新時代。挪威國營油氣公司Equinor、殼牌公司及法國道達爾能源25日宣布,北極光(Northern Lights)計畫正式營運,並將首批捕獲的二氧化碳注入海床之下。這是全世界第一個商業碳封存服務,希望幫助高度依賴化石燃料、難以去碳化的產業減碳。
義大利國營電網營運商Terna表示,未來十年將投入超過2,300億歐元(約2,500億美元)進行電網升級,藉此支援國家的能源轉型目標。 這筆投資較去年承諾至2028年投入的1,650億歐元計畫明顯提高,反映出該國加速實現再生能源轉型的決心。
今周刊編按:美國總統川普政府15日強制逾千名美國之音(VOA)等國營媒體員工停職休假。由於美國之音總部在華盛頓DC,在全球都有約聘雇記者與編譯人員,台灣有近十名員工,在15日也同步收到總部通知「暫停工作」,上個月薪資至今也還未入帳,未來恐怕也面臨失業的命運。
2018年台電與中油、 工研院及地調所(現地礦中心前身)等產官學研單位合組「地熱發電國家隊」,其中台電、中油進一步簽署宜蘭地熱開發合作意向書,結合中油鑽井與台電發電專業,聯手投入仁澤地熱開發,24日正式啟用。 台電表示,地熱發電零碳排,更可24小時穩定出力,幾乎不受天候影響,且仁澤採用雙循環系統「取熱不取水」的概念,可避免管線結垢鏽蝕問題,延長發電機組壽命並維持地層水資源,啟用後年發約470萬度綠電,等同近1200個家戶年用電量。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每年依污染裁罰金額、次數,頒發「環境金害獎」給污染最重的事業單位,中油連續五年獲得榜首,空污違規次數、裁罰金額都是領先。其他則有台鍍科技、大成雞肉、經濟部工業區服務中心等事業,因水污嚴重上榜。綠盟強調,中油是國營企業、台鍍科技則常執行政府工程、經濟部工業局更牽涉政府部門,政府除了應該落實「零裁罰」外,更必須禁止曾犯污染案的業者參與投標或分包。
針對各界關切台電財務狀況與電價調整議題,台電週一(2/13)發布新聞稿表示,去(2022)年受到烏俄戰爭影響,國際燃料價格暴漲,不分能源結構與發電占比,各國電業均面臨虧損與調漲電價的壓力。 例如同樣是國營電業、且核電佔比更高的韓國,其電價調漲的幅度和虧損的金額,均大於台電,顯見部分意見指核電依除役年限退場造成台電虧損擴大,與事實不符。 台電表示,電價影響民生與物價甚鉅,但電業在財務面的永續經營,也攸關民眾用電權益與國家經濟發展,今年一月份各項燃料價格變動極大,審議會綜合考量能源未來走勢、社會及民生影響後做出決定。
淨零碳排成為世界各國努力的方向,經長王美花12日表示,離岸風電今年將完成200支風機,太陽光電今年建置量至少有2.5GW,可望成為史上完成度最高的一年;另在氫能部分,經濟部已成立氫能工作小組,協調國營事業帶頭展開研究,我國將追趕日韓等國際腳步。
一家歷史近百年、員工逾兩萬人的「前」國營企業,短短三年改造二十多年沒更動過的組織架構、幫員工換腦袋,甚至中止業績連四年衰退,而它靠的,竟是任職超過四十年的老將,這家公司,就是「存股族」首選:中華電信。
溫室氣體減量已是世界共識,中油近日宣布與原油供應商亞塞拜然國營石油公司(SOCAR TRADING)成為減碳合作夥伴,第一次針對進口原油試行碳中和合作案,透過碳抵減機制,可達約 88 座大安森林公園一年的吸碳量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