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對的選擇,將決定企業的商業模式,讓購買行為必須要為環境負責,並為上下游產業負責、為消費者的健康負責,進而成為改變社會的正向動力。
新冠疫情後如何紓困與振興?這個議題影響了未來的經濟結構,目前幾乎已成了各國輿論的關注點!在法國《世界報》上,多名學者所提出的八大建議幾乎都和綠色經濟的建設有關,這些建議不但有其共識,且能夠在危機中協助經濟轉型,如地球永續,預防疫情,都是重要的經濟轉型方向;而內容包括建築節能、大眾運輸、儲能、電動汽車、自行車、綠能、氫能,以及保障自身健康的農產品供應等。
印象中古板的公務員,用創新點子建立學童健康與食農教育;更穩定有機農友的收入、開創有機截切廠等新產業。
「老品牌要生存有挑戰,需要讓新的消費者在資訊破碎年代認識我們。」 宏亞食品(1236)董事長張云綺在今(15)日KPMG舉辦的創新轉型學院中,開頭就點出自家企業轉型的迫切。
企圖擺脫老、窮、苦的刻板印象,新科縣長翁章梁決心從打造健康城市出發,整合山海屯既有的優勢與資源,把人引進來,未來更持續以健康的農產,滋養健康的台灣。
工時約佔人體一日勞動的三分之一。國內外研究顯示,過長的工時對人體的心血管、血液循環甚至大腦健康都有不利影響。為了照顧勞工健康,台灣今年起實施一例一休勞基法新制,卻在不到一年時間內,就面臨了勞基法再度修法的挑戰。
2020年,新冠病毒橫掃全球,造成民眾恐慌,掀起搶購口罩和酒精等物資的亂象。台灣政府為了遏止民眾囤積口罩、有心人士哄抬價格,實施口罩實名制政策,藥局前大排長龍買口罩的場景處處可見,但這些身負重任的藥師們仍無怨言地守護著台灣人民的健康。
退休後要去哪裡養老?入住安養機構,向來是主流選項之一。當家中長者選擇入住「老後的家」,食衣住行、日常藥物服用等事項,都要仰賴第一線的醫護與照顧人員,但當醫護人員心裡、健康狀況亮紅燈時,長者的照顧品質,該如何被保障?
「論質計酬,是以醫療品質和結果,作為支付醫療費用的依據,也就是『花錢買健康』;不像論量計酬,只是『花錢買服務』。」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教授李玉春解釋。
作為台灣石化產業標竿廠商,台塑一向對於工作場域的員工健康及環境保護,採取高標準要求,以林園聚丙烯廠(PP)為例,在組織架構中成立能源管理制度並設置專職負責人,推動員工提案及獎勵辦法,再由廠長訂立計劃目標以及考核執行進度,確保每一項改善方案都能有效落實,替石化產業樹立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