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鋼股東會將於6月19日登場,做為全台製造部門第二大碳排放源,推估明年碳費制度上路後,中鋼每年將繳納56億以上碳費,規模超過去年中鋼全年稅前盈餘。 中鋼是國內產業龍頭,更是在國際市場中代表台灣的鋼鐵大廠,除了應扮演減碳領航角色,引導產業鏈轉型;更應站在股東立場,積極回應淨零法規及減排要求,避免過度排放增加公司營運成本。為了檢視中鋼過去一年的減碳績效,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在6月18日發布《2025中鋼氣候績效評估報告》,具體分析中鋼在減碳作為上的缺失,並提出改善建議。
中鋼(2002)於4月24日揭曉2025股東會紀念品「輕巧冷水瓶」,相較於其他家股東紀念品,中鋼紀念品總是特別受矚目,過往曾送過鋼杯、鈦杯、鈦碗、雨傘等實用小物,今(2025)年也再度結合環保概念,推出鈦製輕巧冷水瓶。 不過,紀念品行情沒發威,中鋼股價不漲反跌,中鋼週四(4/24)開盤報20.60元,走勢平緩,小漲至20.70元後,隨即下跌翻黑,終場收20.50元、跌幅0.73%。看著中鋼股價無情下挫的網友笑虧,「今年是冷水瓶,讓公園中的冷水也能透心涼」、「啥時股東會能送帳篷去公園占位啊?」 雖說如此,根據集保中心統計,截至4月18日止,中鋼股東人數合計仍高達129萬2018人,為全台股東第二多的公司,顯示投資人對老牌傳產個股仍有一定信心。 中鋼每年股東會紀念品往往讓股民趨之若鶩,《今周刊》本文也整理出近10年來送的品項,從中也不難看出中鋼紀念品為何能屢屢製造話題!
本次調查榜單是以2025年1月22日台灣期貨交易所、證券櫃檯買賣中心所公布的市值排行前30名,作為此次分析的公司名單,《網路溫度計DailyView》透過《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輿情分析軟體,調查近一個月(2025/1/10~2025/2/9)企業永續排名,以網路聲量為主要排名指標,好評影響力為參考指標。 作為2025年開春第一份永續榜單,有哪些企業榮登永續聲量前五名呢?
半導體製程中的「氟化鈣污泥」一向是棘手的廢棄物。2024年11月台積電耗時6年所蓋的零廢製造中心正式商轉,其中攜手立盈環保科技一同設立氟化鈣污泥回收廠,將廢棄物轉化為鋼鐵業的「黃金原料」。 從廢棄的氟化鈣污泥再利用製成人造螢石,立盈環保科技如何一步步實現「點石成金」的廢料再生模式商業化?為何鋼鐵業一哥中鋼願意為立盈製造的人造螢石買單?
標普全球(S&P Global)近日公布「2025年標普全球永續年鑑」評比結果,台灣共有70家企業入選,較2024年增加17家,展現台灣企業在永續發展上的顯著進步。國際財務顧問公司寬量國際創辦人李鴻基指出,今年除了連續入選的企業外,也有多家台灣企業首次進榜,反映出各行各業對永續發展的積極投入與創新實踐。
在工業起家的高雄,倡議淨零排放,是一種默默含著苦甜巧克力的感覺:是重工業使打狗走向高雄,卻也是重工業讓高雄承受著密集、龐大的汙染。工業發展的偉大,與環境汙染的煎熬,就像勞動者心中無法傾訴的苦衷,常綠植物從不喊痛。我們是時候拋下故作堅強的面具,看看一座城市壓抑的那一面。
台灣降雨量豐沛,但地形狹長且河流短促,雨水滯留時間短,再加上用水需求日益增加,導致水資源供需失衡,因此水資源再利用迫在眉睫。而水資源對科技業、鋼鐵業極為重要,因晶圓、鋼鐵生產過程中需大量用水,用於清洗與製程等環節,若水資源浪費,不僅提高成本,還會加劇水資源匱乏問題。 再利用水資源能降低新水使用量,減少廢水排放對環境的衝擊,同時符合環保法規與永續發展目標,有助於提升企業形象與市場競爭力,並實現成本效益和環境保護的雙贏局面。
時序邁入蛇年,回顧 2024 年,台股受惠企業獲利成長帶動,大盤指數從 17,930 點一路過關斬將,最高來到 24,416 點,創歷史新高,全年最大漲幅超過 36%,根據集保結算所大數據平台統計,截至 2024 年 12 月底,台股自然人開戶人數全年新增 70 萬人,達 1,298 萬人呈現明顯成長。
企業在實踐永續發展時,除了致力於增進生物多樣性,還應創造多元包容的工作環境,提供公平的薪酬與晉升機會,並確保員工的身心健康與職業發展。 此外,企業需重視員工技能的培養,以應對數位轉型與永續挑戰,例如提供碳排放管理和數位技術等專業能力的培訓。人才永續不僅有助於提升企業運營效率,還能贏得投資者與消費者的信任,成為實現長期永續發展的重要基石。
針對經濟部推動由泛官股與民間企業成立售電公司「台灣智慧電能」,台灣離岸風電產業協會(TOWIA)7 日表示,協會支持並肯定公私部門協力成立整合性售電平台,此舉將為台灣能源轉型注入強大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