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擴量時代」,光電與儲能聯手驅動能源轉型新動能
GESA 太陽光電委員會主席暨友達光電能源事業群總經理林恬宇表示,太陽光電與儲能的整合,是實現能源體系邁向淨零的關鍵策略;為確保能源供需穩定及可持續發展,亟需前瞻性的政策引導與資源分配,以促使產業偕同發展與技術創新,進而加快能源轉型進程。
GESA 智慧儲能委員會副主席暨日益智慧能源董事長蔡忠志表示,儘管近幾年再生能源發展面臨一些阻礙,但長期向上成長趨勢不變,預期 2030 年再生能源占比將持續提升;台灣環境常有颱風、地震等天災,儲能系統是確保綠電穩定供應、提升能源韌性的必要條件。
英富霖(InfoLink) 董事長兼首席分析師林嫣容指出,太陽光電市場出現結構性轉變,「擴量時代」已告終,重心轉向光電轉換效率提升與再生能源系統整合。至於儲能仍屬於新興產業、市場波動較大,目前電芯已回到供需緊平衡, 全球價格止跌,旺季出現平穩甚至小幅回彈。
聯合再生董事長洪傳獻認為,「全球能源投資持續走向再生能源、尤其是太陽能,台灣不應逆勢而行,太陽能發電有許多優點,土地需求是唯一缺點,關鍵在規劃與溝通,未來產業最大核心目標應為提高單位面積發電量,從裝置與系統兩端同步優化」。他並認為,「『太陽電池』一詞易引發如電解液洩漏等錯誤聯想,呼籲改以『太陽晶片/光電元件』重新定位產業與技術,提升社會對光電產業的尊重。」
永鑫能源資深董事胡根地指出,今年7月丹娜絲颱風重創雲嘉南地區,也毀損永鑫的嘉義新塭滯洪池案場,永鑫與經濟部能源署、水利署及環境部資源循環署、嘉義縣政府等政府單位協力啟動災後清運作業,公部門進行至少五次水質抽驗,結論都是無污染風險,「光電是以科學管理為基礎的永續模式。未來,我們希望社會能以客觀數據為依據,而非讓錯誤資訊抹煞這項對環境與地方共榮皆有助益的發展方向。」
從技術整合到系統韌性,打造永續能源生態鏈
四零四科技(Moxa)泛亞暨台灣區總經理林世偉說,全球新能源發展邁向分散式發電,但仍需集中化管理以確保效率,分散式發電的核心挑戰在於「需要時有電、不需要時能妥善儲存」,這必須仰賴穩定的通訊與數位化平台支援;面對併網設備協議整合複雜、資安風險升高及系統韌性三大挑戰,Moxa以高韌性設備、跨協議整合及資安落地方案,協助各國電網邁向智慧化與高可靠能源新時代。
士林電機處長廖晟暐指出,國際企業供應鏈日益要求使用綠電與再生能源,碳稅與碳費制度也陸續上路,這已是不可逆的趨勢。台灣能源高度仰賴進口,在非核家園政策下,更需依賴風電、光電與儲能來補足缺口。士電已轉型為EPC與整體解決方案供應商,並透過「綠巨能」品牌積極布局新能源事業。其引進並整合的變流器產品已取得國內VPC認證,產品線涵蓋家用、工商用至大型地面型案場與變電站等,同時也協助漁電共生場域導入小型光儲系統。太陽能累計參與建置量已達4GW,儲能規模亦達1.56GW。
LG 新能源(LG Energy Solution)專案負責人 Hoejin Hah 說明,LG 新能源的研發方向採降低成本與提升性能雙頭並進,以滿足多元產業的需求,目前研發中的後鋰電池技術(Post LIB)包括鈉離子電池、雙極鋰電池、固態電池與鋰硫電池,若雙極電池問世,將可大幅降低成本並簡化系統結構,應用場景包括電動車或儲能系統,而固態電池具備更高能量密度與高溫耐受性,未來可能不再需要冷卻系統。
特斯拉台灣住宅儲能業務負責人劉思漢表示,目前全球永續能源約占20%,若能提升至一倍,將可大幅取代化石燃料的使用,減少能源浪費與碳排放。特斯拉的使命始終是加速世界邁向永續能源的進程,其願景計畫「Master Plan Part IV」旨在全面整合電動車、儲能與再生能源,強化家庭、車輛、電網與算力中心之間的連結。在台灣,特斯拉亦積極推動家用儲能電池 Powerwall 與商用儲能電池 Megapack 的部署,以促進再生能源發展,並助力台灣邁向永續能源的未來。
回到國內電力市場來看,台電副總經理兼數位長吳進忠認為,符合台灣電力系統特性與市場環境的解決方案,需要同時滿足經濟性、技術可執行性與好的商業模式,因此台電在推動表前儲能、表後儲能等層面,即是透過電力交易平台整合外部資源,合格交易者依資源特性對應到適合的輔助服務。目前民間參與交易平台的儲能裝置容量已超過1,600MW(不含台電自建),且持續成長中,未來不只太陽光電,離岸風電等再生能源案場都要搭配儲能,綠電如何進入電力系統以提高電網韌性,電力交易平台將扮演相當關鍵的角色。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