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漁獲量少近6成、魚種消失逾7成⋯海洋保護區無「法」管:企業以行動護海保地球,應加速海保法!

漁獲量少近6成、魚種消失逾7成⋯海洋保護區無「法」管:企業以行動護海保地球,應加速海保法!
撰文: 今周刊編輯團隊     分類:還海日記     圖檔來源:吳東岳攝影 日期:2023-04-20

在422世界地球日前夕,《今周刊》1374期針對全臺灣海洋保護區現況展開調查,發現臺灣雖已設立47個海洋保護區,但因長期缺乏監管人員,再加上法源分散,變成權責混亂的多頭馬車管理,讓保護區淪為「紙上公園」。

根據中研院長期監測結果,臺灣北部海域魚種近15年內,已從142種銳減至37種,相當於逾7成魚種消失,而沿海與近海漁獲量也下跌超過50%。

 

而《海洋基本法》雖然在2019年通過,明訂須制定海洋三法《海洋保育法》、《海域管理法》、《海洋產業發展條例》,海委會也在2022年6月宣示當年完成「海洋三法」立法,但至今仍未兌現。

 

此外,目前地方政府是《漁業法》、《野生動物保育法》的海洋保護區地方主管機關,並由農、漁、動保單位兼辦海洋保育業務,在地方執行上也有承辦人力或經費不足的問題。

 

「還海行動1095」邁入第3年,今年行動目標鎖定海底

 

《今周刊》「還海行動1095」邁入第三年,過去二年邀集企業夥伴共同淨灘,清除超過7千公斤的海洋廢棄物,今年行動目標更鎖定海底,將與在地潛水團隊合作移除水下垃圾。《今周刊》20日舉辦「還海行動1095潛進海底計畫啟動記者會」,由編輯團隊分享報導發現,也邀請過去合作淨灘的企業夥伴,暢談海洋保育心得。

 

負責調查報導的《今周刊》編輯部主編陳亭均表示,《今周刊》還海行動已經做到第三年,但「海洋保護區」是什麼、重要性何在,其實很多人都不知道,而這也是這一期報導希望告訴大家的故事。

 

陳亭均指出,從統計來看,近年漁獲量已經縮減了5到6成,顯見人類對海洋環境的衝擊之大。

 

「而海洋保護區其實就像銀行一樣,」陳亭均認為,在海洋保護區內,禁止漁業捕撈,那麼海洋保護區就像在為人們不斷儲蓄,建立更好的生物多樣性,也維持好漁獲量。他也指出,是時候要加緊《海洋保育法》的立法速度,應以永續角度關照海洋環境。

 

海洋保育署副署長吳龍靜:積極推動《海洋保育法》,提升海洋保護的功能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副署長吳龍靜則坦言,目前我國的海洋保護區確實零散、且保護強度不足,在海保署成立以前只有41處保護區,目前則有47處,未來研擬納入濕地,希望能達到69處的目標。吳龍靜指出,目前海洋保護區橫跨四個中央部會管理,而海保署期望能作為統籌角色、齊聚共識,也積極推動《海洋保育法》,持續做社會溝通、整合資源,提升海洋保護的功能。

 

新北市環保局副局長朱益君:集結270多艘船家,成立「藍海艦隊」

 

新北市環保局副局長朱益君指出,新北市海岸線長達145公里,市府近年積極與民眾、店家漁民合作,推動淨灘、海漂與海底垃圾等清除計畫。

 

例如,新北市與42個店家成立「淨灘合作社」,免費提供民眾淨灘工具;市府也集結270多艘船家,成立「藍海艦隊」,邀請漁民每趟出海都把海漂垃圾撈回來;甚至與800多個專業潛水客,不定期清理海底垃圾。朱益君說,希望透過這些合作機制,讓淨海成為眾人之事。

 

而隨著「還海行動1095」邁入第三年,企業夥伴都深感海洋保育刻不容緩,透過每年的淨灘行動,不僅加深許多員工對於環境保育的觀念,也強化各行各業對於永續實踐的信念。

 

人誠文創營運長吳鑑原:簽海岸環境認養書,關懷在地海岸生態

 

鑫傳國際多媒體科技集團人誠文創營運長吳鑑原就說,第一年就響應《今周刊》淨灘活動,還記得同仁曾在高美濕地清出數百公斤的垃圾,甚至還出現沙發的大型廢棄物,令人驚呼。

 

吳鑑原也感嘆,臺灣是海洋國家,卻沒能回饋和愛護海洋,而作為中部媒體集團以自身行動做起,除了持續合作淨灘,今年也簽署「海岸環境認養書」,關懷在地海岸的生態環境。

 

莊陽君:致茂投入淨灘、讓環境教育深入每個家庭

 

致茂文教基金會ESG永續經營辦公室副執行長莊陽君也說,從第一年參與《今周刊》淨灘活動至今,已經超過四百位同仁參與,清出超過一噸的海廢,相當驚人。

 

而投入淨灘行動後,不僅讓許多同仁開始自備環保餐具,還把環保教育帶給下一代,例如有同仁的女兒要求爸爸不能再用塑膠吸管,讓環境教育深入每個家庭。莊陽君說,環境教育是致茂永續目標之一,希望未來能和大家攜手與環境共融共好。

 

朱福政:技嘉8年清掉2萬公斤垃圾、為環境盡一份心力就是最好的投資

 

「投資地球就是最好的投資,」技嘉科技永續發展辦公室資深處長朱福政則分享,技嘉從2015年就開始推動海域、陸域的垃圾清理計畫,近年又與《今周刊》合作,八年來有多達700多名志工人次,總共清除超過2萬多公斤的垃圾。朱福政說,海洋污染大家責無旁貸,而其實投資地球,為環境盡一份心力,就是最好的投資。

 

蕭隆祺:永豐金挺業者、投入「太陽光電設備融資專案」

 

永豐金控副總經理蕭隆祺強調,永豐金除了是最早發行綠色債的金融機構,更是業界首家投入「太陽光電設備融資專案」,經11年的耕耘,已是光電融資的龍頭。

 

截至2022年底,永豐金在光電的融資餘額超過800億元,合作逾7100座太陽能電廠,累計裝置容量相當於1.5座核能發電廠,可抵銷的碳排放量效益,等同種滿4個臺北市面積的樹木。而永豐也是綠能使用者,蕭隆祺說,永豐光在去年就購買260萬度綠電,約佔永豐全臺用電量的10%。

 

黃義芳:根基與林務局合作,每做完一個工程就認養一個林地

 

「營造業雖是高碳排產業,但我們不會逃避永續責任。」根基營造總經理黃義芳表示,根基營造運用碳盤查技術,想辦法降低製程階段的碳排量,近年更採用低碳材料,與供應商一起合作減碳。

 

黃義芳也說,根基與林務局合作,每做完一個工程,就認養一個林地,期望減碳又固碳,為臺灣打造永續環境。

 

王靜秀:惠普今年將在嘉義梅山種下2023棵樹

 

HP惠普資訊科技董事長暨總經理王靜秀指出,列印設備是自家產品之一,針對列印所可能造成的樹林損失,惠普也希望把消耗的森林種還給地球。王靜秀分享,惠普在去年就在阿里山種了2022棵樹,今年則將在嘉義梅山種下2023棵樹,期望持續在各地做好林地保育。

 

袁昕貝:馳綠透過循環經濟和回收教育,尋找友善環境的解方

 

馳綠新事業發展部資深經理袁昕貝則表示,循環經濟也是推動永續的關鍵,而馳綠近年不斷突破、屢獲專利技術,運用民眾從海邊撿拾的各式廢棄物、垃圾,製成藍白拖等再生產品。袁昕貝說,希望能透過循環經濟和回收教育,廣邀企業一起來尋找友善環境的解方。

 

《今周刊》社長謝春滿表示,《今周刊》在2021年啟動「還海行動1095計劃」,今年邁入第三年,目前為止,共有27家企業與政府機構一起響應。而1095剛好就是三年的時間,對浩瀚的大海而言,三年只是微小起步,但海洋保育是永續的議題,相信今天的一小步,未來能持續擴大成為改變力量。

 

《今周刊》社長謝春滿表示,《今周刊》在2021年啟動「還海行動1095計劃」,今年邁入第三年,目前為止,共有27家企業與政府機構一起響應。

 

而「還海行動」做了三年,很多人在問接下來還要做什麼?《今周刊》研發長王之杰則說,未來要啟動「1095+還海行動圓夢計畫」,希望號召全臺對於海洋保育有想法的人,透過廣泛徵件、招募「還海英雄」,與《今周刊》一起完成每個人的「還海夢」,並期望讓海洋保育遍地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