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同時指出,企業導入AI的比率一年內從55%暴增到78%,又以生成式AI的應用最為驚人:2024年有71%企業表示他們已經在至少一個業務功能中定期使用生成式AI,相比2023年只有33%,幾乎是翻倍成長。光是這個數字,就已經告訴我們:AI不只是「工具」,已經成為企業運作的一部分。
有導入AI就是有競爭力?先別高興得太早
雖然聽起來很厲害,但《AI Index 2025》也提醒我們,導入AI不等於馬上有競爭優勢。現在AI已經從「先進企業的象徵」變成了「基本配備」,也就是說,你會用AI,不代表你特別強,只代表你沒落伍。
真正的關鍵在於:你怎麼用AI、用在哪裡、用多深。報告發現,大部分企業目前的AI應用還是以行銷(47%)、服務營運(Service operations, 49%)與供應鏈管理(43%)為主,這些部門通常容易透過AI來降低成本、提升效率。但這些應用,說白一點,是「大家都在用」的基本招式,很難產生差異化。
反倒是選擇將AI深度整合到產品研發、營運決策、甚至是軟體工程流程中,這才讓他們在效率與創新上真正取得領先。例如,假設透過AI最佳化產品設計流程,從概念到原型的時間縮短一半以上;又或者是在決策流程中引入AI模擬市場情境,提高了預測精準度與回應速度。這些都是「競爭力升級」的關鍵。
所以,別再問「你有沒有導入AI?」,真正該問的是:「你的AI,有沒有參與企業真正重要的任務?」
效益集中幾個部門,AI真的改變整個組織?
除了競爭優勢的問題,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是AI影響範圍夠不夠大。報告觀察,AI雖然企業越來越常見,但效益還是集中幾個「容易上手」部門,如行銷、客服、供應鏈與營運。這些部門本來就資料密集、流程明確,非常適合讓AI大展身手。
但這種使用方式,也讓AI價值變成「部門限定」。人資、財務、高階策略等部門,導入AI比例就明顯偏低,甚至連數據基礎都還不完整。結果就是:AI在某些部門用得嚇嚇叫,其他部門還在用Excel。
報告也指出,儘管許多企業表示AI使「節省可觀成本與營收提升」,但多數效益其實集中較低層級,也就是說雖然有幫助,但沒有顛覆性改變。也就是還沒辦法真正跨部門整合、數據共用與AI決策系統化,讓AI從點變成線,最後變成面,推動整間公司體質的進化。
想讓AI變成全組織的助力,企業就得跳脫「工具導向」,轉向「策略導向」。簡單講,AI不應該只是某個部門的幫手,而要成為企業文化的一部分,成為大家習以為常的決策夥伴。這不只是技術問題,更是組織結構、領導意識與跨部門合作的挑戰。
真正競爭力是「你用了AI之後,變得多聰明」
從《AI Index 2025》報告看,AI企業界滲透率越來越高,但不保證每家企業都能獲利。未來競爭關鍵不是「有沒有用AI」,而是「用AI之後,變得多聰明」。
所以,企業要再進一步思考的,不只是「要不要導入AI」,而是:「我們要怎麼讓AI成為整間公司成長的引擎?」從流程最佳化、組織重整,到跨部門策略與資料共用,只有當AI被當成一個長期策略來經營,競爭優勢才會真正出現。
畢竟,科技從來不是目的,它只是幫你跑得更快的工具。方向不對,AI也只會帶你更快地迷路;但方向對了,AI就能讓你走在別人還看不見的路上。
資料來源:
The 2025 AI Index Repor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dex Report 2025
※ 本文授權自科技新報,原文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