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台大法醫所翁德怡專訪,開班「鑑識科學」:30年能避免一次錯判,就值得了

台大最熱門通識課,這學期2450人搶修!法醫教授開班「鑑識科學」:30年能避免一次錯判,就值得了
撰文: 朱姵慈     分類:SDGs     圖檔來源:攝影/蕭芃凱 日期:2022-04-27

「國民法官」制度將於明年上路,翁德怡在台大開設「國民法官必備之基礎鑑識科學」通識課,希望學生明白,科學調查過程中可能有謬誤,應勇於挑戰權威,引領出調查的其他可能性,避免冤案。

「我對『江國慶』的印象只停留在冤獄、刑求,從沒想過鑑識專家的證詞也是幫凶⋯⋯。」來自不同科系的台灣大學學生,正熱烈討論著25年前的「江國慶案」。這群事發當時還沒出生的大學生,在課堂上得知軍方提交的凶器鋸齒刀與法醫鑑定的被害者傷口形狀、長度皆不吻合,審判過程中卻無人提出質疑,導致年僅21歲的江國慶遭冤枉槍決以後,他們都感到極度震撼,甚至無法想像。

 

  • 江國慶案:1996 年空軍作戰司令部營區內5歲謝姓女同遭性侵殺害,軍方刑求逼供,江國慶遭冤枉判死。

 

「開這堂課,不只是傳授司法科學基礎知識,更想藉由讓學生建立『隨時對權威抱持懷疑』的態度,未來如果有機會參與重大刑案審判,就可能阻止冤案發生。」說這段話的,是台大法醫學研究所所長翁德怡,因為「國民法官」制度將於2023年上路,她主動開設這門「國民法官必備之基礎鑑識科學」通識課,希望提供學生系統性的司法科學與鑑識專業知識,以勝任國民法官重責。

 

這門兩學分的通識課,修課人數上限為130人,但本學期(開課第二學期)竟吸引2450名學生登記搶修,是台大最熱門的通識課之一;開學第一周更有近5百名學生擠進教室想要加簽。

 

翁怡德

(攝影/蕭芃凱)

 

真相只有一個

要靠嚴謹證據拼湊趨近

 

「真相只有一個,但真相只有加害者與被害者知道,有時甚至連被害者也不知道原因,只能靠科學鑑識盡量拼湊出真相。」翁德怡認為,沒有藉嚴謹程序取得的科學證據,司法審判就難以實現正義。

 

因此,第一周課程就是「如何取得科學證據」,以著名的美式足球員辛普森殺妻案為例,說明凶案現場遺留大量血跡與鞋印,看似罪證確鑿,但因法醫在發現屍體後10小時才檢驗血液、蒐證過程不慎讓檢體被汙染,導致DNA證據可信度降低,使檢方無法提出能將辛普森定罪的決定性證據

 

有法律系學生提問,為何偵辦分屍案時,檢警都會想盡辦法找出全部屍身?翁德怡解釋,屍體的每一部分都可能留有證據,找出愈完整屍身,就代表更接近真相,「這也和司法科學息息相關。」

 

翁德怡進一步舉例,當法醫解剖遭利刃殺害的遺體時,判定死亡原因與時間只是基本要求,也可能從刀子進入身體的方向、部位、深度等線索,推測凶手是慣用左手或右手、持刀傷人時是出於故意或自衛,這些鑑識中發現的細微差異,都將影響最終審判結果。

 

儘管尊敬專業,但翁德怡想讓學生知道,專家未必永遠正確,有一周的課程主題是「冤案科學證據解析」,列舉各種因方法錯誤而出現偏差的證據。例如尿液毒品檢驗,若以免疫初篩檢驗可能出現「偽陽性」,必須經過特殊認證實驗室進行的「氣相層析質譜分析法」才能成為司法證據,「冤獄不一定是有人羅織罪名,使用『科學證據』佐證的專家也可能誤判,千萬不要迷信『科學』。」她說。

 

翁德怡是國內唯一同時具備法醫毒物學及臨床毒物學專長的醫師,但刑案科學鑑識涉及的領域遠不只有法醫,因此,翁德怡也請來酒駕、火場鑑定等不同領域專家擔任客座講師,讓學生了解不同專業人員為探索真相所使用的方法,以待擔任國民法官時,能客觀審視證據的合理性。

 

在翁德怡眼中,嬰幼童被凌虐致死的案件,是實務上法官見解與鑑識專家意見最常產生落差的領域,因此特地將「兒虐鑑定」納入課程。

 

「小朋友受傷後容易復原,有時就算受傷死亡,解剖時也看不出瘀青或傷痕。」翁德怡解釋,法醫在解剖報告上寫「未見瘀青」,結果就是兒虐通報率逐年增加,但少有人因兒虐重傷害、致死被判刑。

 

「曾有嬰兒腦損傷死亡,法醫鑑識判定死亡主因是嬰兒搖晃症候群,搖晃頻率是兩秒內超過5次,且要有高頻率地搖晃才會有風險,但法官、檢察官卻相信家屬把他丟高高這種鬼話。」談到兒虐案,翁德怡語氣突然有些激動。

 

避免因科學瑕疵錯判

30年揪出一次就值了

 

檢察官、法官因為太常審理類似案件, 易落入「隧道視野」,因此國民法官適合擔任踩煞車的角色。藉由訓練學生發現不合乎常識的敘述,未來他們若擔任國民法官,或能讓專家停下來審視科學證據的真偽,調查案件其他的可能性。

 

翁德怡原本是位埋首實驗室、醉心於研究的醫師兼毒物學家,會「跨界」開設國民法官通識課,是受長年致力於冤案平反的法醫所前輩李俊億教授感召,「社會矚目的蘇建和案、鄭性澤案,都看見他發聲檢討鑑定疏失,讓我感受到法醫可能決定一個人的命運;而未來的國民法官,也肩負同樣重大的責任,我希望能用專業幫上忙。」她說。

 

修課學生也感受到翁德怡的熱忱,一名醫學系楊同學就說,與其批評媒體報導重大刑案偏離事實,主動發掘真相才最能守護心中價值,他希望未來也有機會被選為「國民法官」,做出更完善的判斷,和台灣的醫學與司法共同進步。

 

翁德怡心目中的進步,是透過國民法官制度釐清問責,讓法庭上不再出現有瑕疵的科學證據,避免下一個冤案再度發生,「未來我還是會繼續開這門課,只要在30年當中能避免一次錯誤的判決,我覺得就值得了。」

 

翁德怡

基金名稱(幣別)
一周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