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我才不想回日本!」為何90歲諾貝爾奬得主「棄日留美」? 這四件事讓老教授對祖國沒留戀

「我才不想回日本!」為何90歲諾貝爾奬得主「棄日留美」? 這四件事讓老教授對祖國沒留戀
撰文: 劉煥彥     分類:SDGs     圖檔來源:普林斯頓大學官網、東京新聞 日期:2021-10-15

上周二(5日)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一場記者會上,新出爐的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該校90歲的氣象學家真鍋淑郎教授,被問及為何早年從日本國籍轉為美國國籍時,他的回答非常坦率。

「我不想回日本去,因為我無法(在日本環境下)與他人和諧共處。」

真鍋淑郎1958年在東京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就到美國發展,1968年起就在常春藤名校之一的普林斯頓任教至今,並於1975年獲得美國公民身分。

根據他的說法,日本文化太重視面子甚於有話直說、從眾甚於發展個人特質、早年科學人才不足,加上官僚體制龐雜,都是他對祖國沒有依戀,不想回國發展的原因。

如果真鍋淑郎拿到東大博士後,仍留在日本發展,就不可能有今天的輝煌成就。

 

「我又高興又驚訝,從不敢夢想得到諾貝爾物理獎」

 

真鍋是今年諾貝爾物理獎的三位得主之一,也是唯一的亞洲人。根據諾貝爾獎官網的說明,地球氣候是對於人類非常重要的複雜體系之一,而真鍋的研究說明了,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會導致地球表面的溫度上升。

 

「在1960年代,他率先發展了地球氣候物理模型,也是探討氣體垂直流動與輻射平衡間互動的第一人。他的研究奠定了當今氣候模式發展的基礎。」

 

美東時間上周二一大早,真鍋淑郎在家裡接到瑞典一通電話,告知他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當天他在記者會上說:「我是又高興又驚訝,我從來不敢夢想會得到諾貝爾物理獎。如果你看過去的得獎名單,都是一些做出偉大研究的奇人。相比之下,我做的看起來都很渺小,但我現在可不會抱怨了!」

 

 

真鍋淑郎早年赴美發展,進入美國國家氣象局服務,也就是今天的國家海洋及大氣總署(NOAA)的前身。1963年,他從華府移居普林斯頓,協助成立地球物理流體動力實驗室(GFDL),這是由普林斯頓大學及NOAA共同營運的國家級氣候研究實驗室。

 

這也讓真鍋從1968年起,就一直是普林斯頓大學的老師至今。

 

真鍋:日本人說yes,真正意思可能是no

 

日本經濟新聞報導,5日當天在一個多小時的記者會上,被問及與日本的過往經驗及挫折時,他的回答非常直接。

 

「在日本,如果你發問,得到的回答是『是』或『不是』,但當日本人說『是』,真正意思不見得是『是』,而可能是『不』。」

 

但是在美國,「我可以做我想做的事,不用擔心其他人怎麼看。」

 

1997年,真鍋獲邀回日本,擔任「地球前緣研究系統」的地球暖化預測研究群負責人,該系統是當時「宇宙開發事業團」(NASDA,現在日本國家太空機構JAXA的一部分)與國家海洋科學研究機構的共同研究計畫。

 

但問題是,那時真鍋陷在日本的官僚體系中,得花大把時間在不同的研究單位之間協調,還得應付人手不足的問題,以及日本不鼓勵大家有話直說、「槍打出頭鳥」的文化。

 

 

對一個想表現自我、探索未知世界的科學家來說,要求從眾、與他人一致的日本,顯然不是久留之地。

 

2001年,真鍋辭職返美,當時日本經濟新聞的報導標題是「地球暖化研究的大師回到美國」。

 

本世紀已有20位日本出生的諾貝爾獎得主 但如此榮景恐不復見

 

報導提到,雖然真鍋是2000年後第20位在日本出生的諾貝爾獎得主,大部分獲獎的成就都是在1990年代日本經濟泡沫破滅前達到的。

 

日本科學技術與學術政策研究所統計,在全球前1%的學術研究引用排名中,日本在2018年排第八,已經低於20年前的排名第四。

 

由於學界的研究經費不穩定,研究職務又偏好給年輕一代的科學家,使得日本整體科學研究的進步速度趨緩,結果就是重大研究成果的數量愈來愈少。

 

日本國內已經有不少人警告,若長此以往,日本大量出現諾貝爾獎得主的將不復見。

 

 

基金名稱(幣別)
一周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