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企業、社區案例切入,精彩實用又有溫度
例如,香蕉是台灣特色水果,大家也熟知旗山盛產香蕉,但是,可曾注意,每根香蕉欉採摘到實用,平均會產生香蕉花、香蕉莖、香蕉葉等等600克的農業廢棄物?!
然而,在循環經濟創新思考下,這些廢棄物卻可變身成為扇子、掃把、咖啡等等;成衣的邊腳料、不穿的舊衣服,巧手一變成為貓頭鷹小吊飾、零錢包和背包!並且帶動了年輕人口回流,明顯降低人口老化現象。
新書發表會於11日在台大校友會館舉辦,包含環境部資源循環署署長賴瑩瑩、社團法人台灣環境教育協會榮譽理事長張豐藤、以及書中介紹之循環經濟產業案例南亞塑膠永續纖維品牌SAYA、日月光半導體、高雄市旗山區糖廠社區發展協會、雲林縣心生活協會代表出席。
循環再生是社會與產業轉型,需要大眾參與
本出版計畫獲得循環署的支持,賴瑩瑩署長致詞表示:以往對於循環再生偏重於政策面、產業面相關規範,然而循環經濟這個議題不但涉及百工百業,更與每個人的生活都緊密相關。
她以今年地球超載日提前出現在7月28日表示,減量減廢不能倚賴補助或理想來驅動,「要讓大家減少資源、物料的耗費,又維持既有的生活品質,就需要變成產業,並且透過商業模式維持可長可久。」
「目前不只各部會都在努力推動、協助各種產業,在生產過程就考慮把資源利用最大化,減少物料的耗用;同時希望消費者端、民眾在日常生活中,思考、選擇減少耗費、可延長使用壽命的消費模式。」,期望這本書是一個開始,邀請生產銷售及消費的各方共襄盛舉,一起來實踐循環經濟。
張豐藤則表示,環境部日前甫公布「台灣循環經濟路徑圖」,預計明年上路,這份路徑圖設定了經濟成長要和資源消耗脫鉤、人均物質耗量要下降及循環利用率要大幅提升等三大目標,可以說台灣從線性經濟轉向循環經濟的關鍵時刻。
而此時發表《淨零生活Lifestyle:循環經濟入門手冊》,正提供大家認識循環轉型的第一步,這本書透過產業案例讓讀者可以認識循環經濟的七種商業模式,並且淺顯的介紹了循環經濟的發展脈絡,全面但不艱深,且涵蓋企業、社區、學者等不同領域的視角。
書中案例從政府、企業、學者、專家和社區伙伴的參與,代表著循環經濟已經不只是環保議題,而是全社會行動,大家都在找新的可能。
問題=解方,糖廠社區與南亞塑膠化問題為亮點
以下到場生動印證個個案例都是發掘問題、展開行動、扭轉問題,成為產業亮點:
首先,旗山糖廠社區發展協會曾渝媗理事長、永續纖維SAYA施淙文品牌長出席分享。曾渝媗分享社區開始發展循環經濟的起點,在於旗山身為香蕉重鎮,遭遇社區高齡化、產業老化而香蕉產業的農業廢棄物過多引來蟲蛇咬傷社區長輩的問題,因而開始思考如何將農業廢棄物去化、加值,進而開始動腦思考研發各種創新產品。
其次,施淙文也分享聚酯纖維已經成為紡織原料的最大宗,超過棉麻材料,然而南亞身為塑膠生產者,塑膠廢棄物與再生成為企業與產業永續必須思考的課題。為了讓織品回收,南亞提出FAR低碳回收策略,從原料端便開始做分選與前處理,避免多種材質混紡的回收排碳量,確保再生效益最大化。
而現場展示循環經濟產品的雲林縣心生活協會,以北港為基地,有鑑於北港成衣業沒落,串聯社區擅長縫紉的長輩參與,運用紡織廠捐贈的閒置布料、二手衣等加工再製為創新布品。
政府串聯產業鏈與民間力量,建構回收體系
《淨零生活Lifestyle:循環經濟入門手冊》全書有三大重點:
第一、循環經濟如何改變社會,並特別介紹「8+N資源循環聯盟」與「循環產品標章制度」。展現政府如何串聯產業鏈與民間力量,逐步建構從源頭設計到產品回收的完整體系。
第二、循環經濟亮點案例,呈現臺灣各界的創新實踐,包括:南亞塑膠、雲林百家循環布料;格外蔬果剩食變成勝食;共享單車改變城市交通樣貌;臺南小鎮的農業廢棄物第二春奇蹟;日月光、興采實業、台糖等成功導入循環設計的經驗…。
第三、淨零永續的關鍵思考,介紹C-Cube Lab循環材料廚房、修理咖啡館運動及里山社區林業等在地案例,體現由下而上的公民力量。
活動的意義在於邀請每一位讀者從生活做起,從飲食、穿著、交通到消費習慣,重新定義資源與價值,也歡迎社區、團體如有興趣,請與社團法人台灣環境教育協會接洽導讀或分享、參觀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