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2010 年綠能創投投資熱,10 年之後成果如何?

2010 年綠能創投投資熱,10 年之後成果如何?
撰文: 科技新報 / 藍弋丰     分類:G公司治理     圖檔來源:shutterstock 日期:2020-11-24

回顧 10 年前的 2010 年,311 事件還沒有發生,綠能產業才剛萌芽,不過,全球創投已經注意到這股發展趨勢,各國政府對綠能發展也已經開始有相當的補貼,包括美國能源部提出 150 億美元保證貸款,2011 年之後,綠能產業在 311 之後歐洲大力補貼下先是有了快速成長商機,卻又在中國大舉進入下造成太陽能產業崩盤,但這也便宜了下游計畫商,總體來說如今綠能產業的發展是比 2010 年興盛不少,那麼當初的創投有沒有押對寶呢?

 

恐怕跟大部分的創投投資一樣,投資有賺有賠,風險自行承擔。綠能產業顧問公司 GTM 在 2010 年時選出當年創投所投資的 50 大綠能公司,其中 18 家已經倒閉,倒閉的企業以 CIGS 薄膜太陽能廠 Solyndra 為代表,當年得到將近 10 億美元投資與美國能源部 5 億美元保證貸款,但是 CIGS 終究無法與主流晶矽太陽能競爭,台積電也默默收掉 CIGS 太陽能部門,Solyndra 在 2011 年就黯然破產,讓美國能源部顏面無光。

 

沒有倒閉的投資,創投就有機會退場,對創投來說,退場總是分成兩種,一種是賺錢的退場,一種是賠錢的退場。失敗的例子包括菲斯克汽車(Fisker Automotive),當年吸金高達 15 億美元,卻只能以不到十分之一的價格出售給中國萬向集團,而萬向集團看來也並非撿到便宜,而比較是燙手山芋。另外還有電動車充電新創企業 Better Place,集資達 9.25 億美元,最後淪落資產跳樓大拍賣,由以色列新創公司 Gnrgy 買下資產,售價僅 45 萬美元。

 

但是既然綠能整體產業成長,創投成功退場的機會也不少,經營智慧電網解決方案的銀泉(Silver Spring)集資 3.73 億美元,2013 年公開上市,2017 年由競爭對手 Itron 以 8.3 億美元買下,讓創投投資者有獲利一倍的機會。需求反應服務商 Cpower 則僅集資 2,800 萬美元,之後由星冠能源(Constellation Energy)以 7,800 萬美元買下,投資人也有了投資翻倍數的機會,之後 Cpower 經多次買賣,最後售予 LS 電力(LS Power)。

 

太陽能逆變器廠 Enphase 在創投募資 8,800 萬美元,2012 年公開上市,上市募資 5,400 萬美元,預估市值推升至 2.75 億美元,先前投資的創投有機會抱著獲利退場,但上市後買股票的投資人就要看運氣了,上市後股價一度低迷,2017 年時甚至跌到 1 美元以下,然而 2018 年起死回生,大幅起漲,至 2020 年 10 月漲破 100 美元,11 月底來到將近 130 美元。

 

買到特斯拉就賺到?

 

另一方面,電動車充電服務 ChargePoint 持續掌握市占,但是仍在燒錢狀態,2019 年營收 1.47 億美元,但虧損 1.33 億美元,2020 年 9 月宣布將進行借殼上市,ChargePoint 先前集資 6.6 億美元,投資人能否回本,就看借殼上市的成果。

 

尚未上市或是出售而未能有退場機會的,也是兩樣情,智慧電錶廠 Trilliant 正穩定取得合約中,投資的創投應該較為安心,但小型模組化核電廠開發商新規模電力(NuScale Power)又面臨核能預算追加、完工延期的詛咒,參與的創投恐怕越來越提心吊膽。

 

然而,無論如何,2010 年的 50 大綠能新創事業之中,光是一家就能遠遠蓋過所有其他家的投資成果,那就是電動車龍頭大廠特斯拉(Tesla),2010 年時 50 大綠能新創事業總募資額 350 億美元,相較之下,2020 年 11 月初,特斯拉一家的總市值就達 4,390 億美元,另外,特斯拉還自行讓另一家綠能企業退場,那就是太陽城市(SolarCity),所以 10 年前投資綠能新創企業是否划算呢?特斯拉一家就遠遠抵過所有,但當年是否有買到特斯拉,就看眼光跟運氣了。

 

What Happened to the VC-Backed Startup Class of 2010?

 

本文獲《科技新報》授權轉載,原文:2010 年綠能創投投資熱,10 年之後成果如何?

 

 

基金名稱(幣別)
一周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