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德國為何從不表態到加入制裁俄羅斯?俄烏戰爭讓歐洲國家驚覺「這件事該改變了」

俄烏戰爭下歐洲的轉變與機會 ——兼論工具機大廠瀧澤科
撰文: 呂宗耀     分類:ESG投資趨勢 日期:2022-05-11

俄羅斯侵略烏克蘭之後,也讓許多歐洲國家意識到,政治風險對供應鏈造成的傷害,當「重商主義」逐漸式微,強調建立新區域供應鏈時,變局下的撞擊與機會,值得省思。

俄烏戰爭掀起歐洲歷經十餘周未果,俄羅斯盧布卻已完成一場戲劇性的演出。戰爭展開之際,民主國家對俄羅斯實施經濟制裁,導致俄羅斯盧布一度重貶八○%,最低至一美元兌一五○盧布;但隨俄羅斯要求國外買家以盧布作為石油、天然氣等自然資源的支付貨幣,盧布快速反轉升值至一美元兌六十七盧布,相較戰爭前反而升值二五%。這場戰爭折射出通膨環境下,原物料取得的關鍵性,同時也點出歐洲國家正視政治風險的轉變與機會。

 

戰爭開打之際,多國紛紛聲援烏克蘭、抵制俄羅斯,卻有少數國家不願表態,德國即為其中一員。回顧戰爭爆發前,德國對俄羅斯資源的依賴度早已大幅攀高,二○一四年至二一年德國石油、天然氣供應中,從俄羅斯進口的占比,分別由三六%、三八%上升至四二%、五五%。此外,全球經濟從疫情中迅速復甦,推高原物料價格,各國為穩定經濟發展,「重商主義」蔚為風潮(重商主義指追求便宜資源,透過貿易順差、以達國富民強的目標)。

 

德國除仰賴俄羅斯進口石油、天然氣外,更向中國進口工業用金屬及稀土,且自一五年起,中國已是德國之最大貿易逆差國,二一年貿易逆差額達三八一億美元,六年來增長近七倍,顯示德國為降低國內資源成本,無形中暴露在俄羅斯與中國的政治風險中。

 

俄烏戰爭讓德國意識到極權政治風險,跟隨歐盟對俄羅斯的制裁措施(禁購石油)調整政策。德國迅速降低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從俄羅斯進口石油占比從去年的四二%,降至目前的十二%,進口煤炭占比也從五%○驟降至八%,不以成本為首要考量。再從德國與中國關係,前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執政十六年間,十二度造訪中國,積極維護與德國最大貿易國之關係。但新任總理蕭茲(Olaf Scholz)及外交部長貝爾伯克(AnnalenaBaerbock)上任後,未將中國列為首要造訪國家,且對中國政策一改往常的商業利益掛帥,而是在人權議題改採強硬立場,凸顯大國互動的微妙變化。

基金名稱(幣別)
一周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