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學者觀點04】王永慈談SDG 1消除貧窮:人為什麼會貧窮?回答前先停止過度道德判斷!

【學者觀點04】王永慈談SDG 1消除貧窮:人為什麼會貧窮?回答前先停止過度道德判斷!
撰文: 華藝數位 劉靜頻     分類:SDGs     圖檔來源:王永慈老師呼籲:貧窮成因複雜,因先停止過度道德判斷!(圖片來源:華藝數位) 日期:2022-07-01

在上集「【學者觀點03】王永慈談SDG 1消除貧窮:它是基本生活安全議題,與人類生存有最直接的關係!」臺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的王永慈教授,帶著我們一同揭開貧窮的面紗,以及SDG 1消除貧窮在台灣的相關政策或制度上執行的情況。但從除了政策或制度上定義的貧窮或經濟弱勢族群外,你或許也曾看過這樣的例子,這些群體也算是貧窮嗎?

下流老人與窮忙族,也是貧窮嗎?

 

相信大家都曾從新聞、社群討論中發現,一些關於貧窮的新名詞,像是:窮忙族、下流老人、日本的逐底社會現象等。這些新名詞中,實際蘊含著兩大類的貧窮議題:工作貧窮與老年貧窮!這讓我們不禁向王老師請教,關於工作貧窮與老年貧窮,難道真的因為近年的社會變遷而導致的新興現象嗎?

 

王永慈老師說道:其實我們65歲以上的貧窮率向來都是各年齡層是最高的。但這20年來的社會福利發展,以及對老人經濟安全的重視,老年貧窮率有下降,但以整體來說還是高的。她也和我們分享盧森堡所得研究資料庫(Luxembourg Income Study Database)中的跨國統計數據的觀察:如以資料庫中最寬鬆的貧窮線定義(家庭可支配所得再打6折),低於這條線我們就算貧窮人口來看。日本2013年的老年貧窮率大約有29%,臺灣在2016年約是32%,韓國同樣在2016年則有55%!目前台灣的社會,正面臨著一個大家從來沒有進入過的新頁─超高齡社會,人活得越來越長,生存需要的經濟資源就更多,當大家都還沒有面臨過這個發展,比我們早開始面臨這個問題的日本,就會是我們觀察與學習的對象。

 

台、日、韓老年貧窮的比例(資料來源:Luxembourg Income Study Database)

 

而關於年輕族群最關心的工作貧窮問題,王永慈老師則說其實這是各國一直以來都存在的「普遍低薪」問題。主要的成因,除了低薪,則是跟勞動市場有關,像是高工時、工時不足的問題(想找工作但找不到),或是想工作但家中有照顧需要。

 

王老師不斷和我們強調,貧窮的成因真的很複雜,以工作貧窮來說,整體來說仍是要回歸到勞動市場的機制是否健全,政府或決策者在面對這些議題時,真的需要從不同角度來因應,不單單只是低薪的問題!

 

Food Insecurity與 The Right to Food

 

談到工作貧窮,王永慈老師和我們分享到她近年關注的「飲食不安全 Food Insecurity」議題。Food Insecurity主要關心的面向是飲食的量(足不足夠)與質(營不營養)這兩大方向,而根據2019年的資料顯示,大概有5.9%的家庭,因為經濟困難而有三餐餐數或量上面偏少的狀況。

 

而在臺灣低收跟中低收入戶大概是佔3%,這兩個數字裡相對照起來,其實等於還有近3%的人,他不在低收與中低收入戶的補助範圍,但卻有Food Insecurity 的問題。王永慈老師認為,這個比例可以推估與工作貧窮、脆弱家庭等因素有很大的關聯,主要是工作貧窮以及脆弱家庭等族群,通常也是社會工作者在實務上稱呼的「經濟邊緣家庭」,正是沒有在救助系統中,沒有受到政府補助的一群。

 

王永慈老師和我們分享,他最近針對22個縣市的食物銀行進行研究,食物銀行主要的服務對象正是所謂的「經濟邊緣家庭」,目前主要會分成「食物」與「實物(生活用品)」兩大類物資提供的方式。王老師也坦言,食物銀行在實務上也是有不同的聲音產生,多數人認為將「剩食」提供給有需要的人是一種「協助」,但從社工及人權的角度來看,更關注在The right to food的觀念,亦即這一群人是否有被公平與合理的對待。

 

人為什麼會貧窮?回答前先停止過度道德判斷!

 

從事貧窮研究的王永慈老師,也曾研究生涯中被質疑沒有體驗過真正的貧窮的聲音。但她認為,每當有這樣的聲音出現時,她反而會更設法去學習並找出這之間的落差,也不斷提醒自己要要將個人的價值觀先屏除,再用比較客觀的立場來看待自己正面臨的研究議題。王老師也希望透過自己的經驗與案例,提醒對於社會議題有興趣的大眾或是研究者:主觀的看法跟實際是有差距的,在討論一個實際現象時,不要太快地去判斷,而是要將個人價值觀先放下後,再進行了解。

 

關心貧窮議題?你可以這麼做!

 

不論是工作貧窮、老年貧窮,很多貧窮的成因其實是由勞動市場、社會結構等等問題加總在一起的結果,導致面臨貧窮的族群難以脫離貧窮!王永慈老師語重心長的呼籲大家:我們在看待經濟困難的家庭的時候,要避免落入過度道德判斷。

 

而正因為貧窮的成因複雜,因此可探討的面向其實很多元!關心貧窮議題的人,可以從許多不同的角度切入,王老師舉例:社會學系領域,可以特別關心「社會結構」、「人際關係與貧窮」相關的議題;經濟學領域則可以關注在「勞動市場」;而傳播,可以去分析大家「如何解讀貧窮」。

 

相對幸運的我們,或許很難想像什麼是「連基本生活需求都無法滿足」的貧窮,在我們跟著王永慈老師的腳步,一同認識關於貧窮,關於SDGs之後,在接下來當我們去接觸貧窮議題、做貧窮相關的研究,或是和朋友談論貧窮時,一起脫下過度道德判斷的有色眼鏡吧!

 

《SDGs主題學者專訪計劃》由airiti 華藝數位與 Impactio學術人才網絡平台共同企劃製作

 

本文為華藝數位授權,完整專訪內容請至「【職人登場03】王永慈談SDG 1消除貧窮:它是基本生活安全議題,與人類生存有最直接的關係!」,更多SDGs主題閱讀,請至王永慈教授主題頁面。 

 

參考資料:
1. Luxembourg Income Study Database
2. An examination of food insecurity among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youths in Taiwan
3. 台灣家庭飲食不安全相關的分析資料來源是傅仰止(2021) 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 2019第七期第五次:社會不平等組【原始數據】取自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調查研究專題中心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doi:10.6141/TW-SRDA-C00351_1–2。該調查正式面訪工作自2019年6月30日起至2020年2月17日止。

 

基金名稱(幣別)
一周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