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為何拜登政府遭12州控告損害經濟?因為「這件事」成本太高!

為何拜登政府遭12州控告損害經濟?因為「這件事」成本太高!
撰文: Money DJ     分類:E永續環境     圖檔來源:shutterstock 日期:2021-03-24

環保議題下有個名詞叫「溫室氣體」(greenhouse gas),是導致溫室效應的氣體,包括二氧化碳和水蒸氣約占26%,另外還有臭氧、甲烷等,「溫室氣體社會成本」(social cost of greenhouse gases)因而成為關鍵指標,用以衡量排放這些氣體的代價,碳社會成本最具代表性。

 

 

拜登新團隊2月下旬宣布,將採用經通貨膨漲調整後的歐巴馬時代「溫室氣體社會成本」預估值。布希政府率先採用這個工具,歐巴馬團隊予以標準化。

 

川普總統廢除負責更新指標的小組,改用修訂後的估算值。

 

如今,恢復指標面臨壓力;3月初全美12州對拜登政府提起訴訟,稱這一計算方法將損害當地經濟。

 

溫室氣體社會成本怎麼算?

 

溫室氣體社會成本是一種測量工具,代表每一噸溫室氣體排放所造成的損失,以美元計算。

 

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氣候經濟學家瓦格納(Gernot Wagner)說,這可算出如今排放一噸二氧化碳將來要付出多少代價,依此決定應容許大家排放多少噸二氧化碳。

 

經濟顧問委員會(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ers)成員布舍(Heather Boushey)說,這是將氣候科學與經濟學結合以幫助聯邦機構和公眾了解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好處,有一系列估計值,可算出一噸溫室氣體所造成的長期損害。

 

然而,決策者認定的重要因素不同,估計值隨之變化。

 

根據拜登團隊,溫室氣體社會成本考量因素包括農業生產力變化、人類健康影響、洪水風險增加造成的財產損失、自然災害、能源系統破壞、衝突的風險、環境遷移、以及生態系統服務的價值。

 

主要針對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推估。二氧化碳每釋放一公噸造成的社會成本是51元,甲烷為1500元、一氧化二氮為1.8萬元。

 

甲烷和一氧化二氮對短期暖化和健康帶來更大影響、經濟傷害更大,成本高得多。

 

溫室氣體成本隨白宮團隊而變化

 

環境防禦基金(Environmental Defense Fund)美國氣候政策和分析主管布魯克斯(Susanne Brooks)說,川普政府2017年解散跨部門工作組(Interagency Working Group),僅依自己的臨時成本做出重大監管決定,比跨部門工作組估計值低七倍;這樣的危險低估值導致聯邦氣候和健康保護措施退縮。

 

拜登政府使用跨部門小組解散前的估計值,布舍說,這是暫時措施,團隊將繼續納入最佳、最新的科學和經濟學,2022年1月發布最新版本。

 

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UC Santa Barbara)助理經濟學教授卡爾頓(Tamma Carleton)說,碳成本從川普時期不合理的低水準上調,將導致決策降低排放、連帶減少氣候變遷和暖化危害。

 

布魯克斯舉例,碳成本可算出家庭、社區、企業破壞氣候所造成的成本,納入聯邦政策考量大有幫助。

 

著名經濟學家斯特恩(Nicholas Stern)和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表示,準確的成本至關重要;假如溫室氣體社會成本訂得太低,表示減少碳排放不值一做,許多法規、計畫將無法執行,碳排放和氣候變遷將更嚴重。

 

碳成本估算哪裡出了問題?

 

批評者說,這項成本估算工具有缺陷。

 

經濟學家洛里斯(Nick Loris)認為,計算模型輸入項目一經簡單更改,結果大不同,並非制訂監管規則的可靠工具。他2017年在國會議員面前作證提出系統缺陷時說,這套模型想推估2300年損失,絕非易事。

 

洛里斯說, 藉由提高氣候成本,監管機構可依碳社會成本確定能源政策、基礎設施計畫等細節,相關單位還可藉以調整發電廠、以及家用電器新規範。

 

密蘇里等12州的訴訟稱,拜登政府對溫室氣體社會成本的計算和使用「隨意而反覆無常」。

 

洛里斯說,計算溫室氣體社會成本之所以變化不斷,關鍵是折扣率,決定了如今為防止將來面臨威脅必須付出的成本;折扣率高或低都存有爭議。前述每噸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社會成本是依3%折扣率推估。

 

美國國家科學院(The National Academies of Sciences)和美國經濟顧問委員會(U.S. 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ers)基於跨世代考量而強力支持折扣率最多3%。

 

(資料來源:經濟部國貿局)

 

本文獲《money DJ》授權刊登,原文:美國12州對拜登政府提起訴訟,稱「溫室氣體社會成本」計算方法將損害當地經濟

 

 

 

基金名稱(幣別)
一周績效(%)